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个人文集>>piy>>从一个奏鸣曲看schubert的心路历程(原创)

主题:从一个奏鸣曲看schubert的心路历程(原创)
发信人: piy(ping)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从一个奏鸣曲看schubert的心路历程(原创) 
schubert的音乐是可以拿来当小说读的。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音乐变成了诗,变成了某种中介和载体。通过这些音乐的载体,我们得以体察这位作曲家细致入微的内心世界。而这种体察,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于schubert奏鸣曲的演绎水平。  
    一直以来的看法认为,schubert钢琴作品的技巧,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要做到绝对精确的控制,并非易事。然而在schubert的这些奏鸣曲中,人们往往无感于技巧控制方面的困难,原因何在?在于他的技巧完全是为音乐而存在的,是完全以表达音乐为目的的,技巧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他的音乐,又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是以表达纯粹思想为目的的,因此,音乐,也变成了一种手段。  
    那么op42--a小调的这首特殊的奏鸣曲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样特殊的心声呢?  
    说这首奏鸣曲特殊,是比较得出的结论。  
    一般意义上的schubert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性格相似,对比并不鲜明,通常是两个抒情性主题的相互补充。展开部则很少在动机性的矛盾冲突中展开。而这个作品,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妥协,最后终于达成一致。体现了甚少在schubert奏鸣曲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性。  
    一般意义上的schubert奏鸣曲,第二乐章比之第一乐章份量较轻,而这个作品的第二乐章是一首不朽的变奏曲,其思想深度完全不亚于第一乐章。  
    。。。。。。  
    正是由于这首作品的特殊,使其具有了不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特例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许是从某一个比较极端的角度。而任何作曲家都是多面性的---schubert由为如此。  
    接下来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奏鸣曲想要传达一种什么讯息了。特别是头两个乐章。  

    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时说“他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不仅仅是浑身静穆”。那么我认为schubert之伟大,因为他不仅仅是浑身抒情。这首奏鸣曲的首乐章就表达了某种英雄性的东西。但不要忘了,它的调性是a小调---最为忧郁的调性。因此,作曲家在这里还是极为矛盾。英雄的气质最后固然是取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却并不是稳固的。  
      
    翻开乐谱我们看到,schubert在头四小节就开门见山的列出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的基调是怀疑的,犹豫的。它不知其所始,亦不知其所终,欲倾吐什么却不知所云。这个主题重复了一遍之后,乐曲在第10小节突然加速,这预示了第26小节第二主题的出现。  
    第二主题是充满动力的,进行曲般的节奏表达了英雄般肯定的情绪。这个主题和第一主题有某种形似,情绪却完全不同。  
    那么可以预见,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将会进行一番怎么样的厮磨。第82小节到第90小节是很难弹的,因为这两种情绪同时出现了,这是一次短兵相接。  
    从第91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发展部。发展部刚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大段第一主题的独白,忽而在中音区忽而在高音区,它一遍遍的重复,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似乎想突破什么,却无能为力。对现状它似乎很不满,但是无能为力。于是到了第105小节,他只能靠着幻觉来麻痹自己了(这使我想到了schubert本人的状态)。这是太奇特的笔法了,幻境是突然出现的,因此表现出一种令人惊颤的美,仙境,麻药,醉生梦死。。。。。。到了115小节,几个颤音表现出了若有若无的挣扎,那是梦中的挣扎,潜意识的挣扎。半梦半醒的状态被118小节那个高音的降D音突然打破。从此第一主题进入到了彷徨,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梦醒时分到了。从120小节开始的一大段,转调后的一大段,正是这种六神无主的体现。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渲染的是一种惊惶失措的气氛。而左手弹出的第一主题已经无法完整的表述自己了。到了144小节,这种混乱终于告一段落。在精疲力尽后,音乐又陷入了沉睡。  
    此后第一主题又以ppp的力度在中音区出现,一小节后低音区又出现了卡农式的回应。空洞,寂寞,无助,惆怅的情绪昭然若示。终于到了166小节,坚定的情绪重新占了上风,186小节,第二主题再现了  
    第248小节,第一主题在低音区隆隆作响,情绪已不复是以前的怀疑和不信任,很明显得,它有了第二主题的节奏动力感。264小节,出现了第一主题的又一个变奏,柱状和弦和ff的强度显示出了观念上的变化。  
     当这个乐章进行到最后几小节的时候,出现了双手八度,这固然是音响上的洪流,但由于只有八度,没有中间音,不禁给人外强中干的感觉。a小调又加深  
这种感觉,因此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虽然这个作品像是找到了答案,但schubert并不一定找到答案,他还将在黑暗和幻境中继续走下去。  

      常有人说这个乐章过分长了,我以为是他没有了解schubert的感情世界,如果我们站在作曲家本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乐章,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每一笔都是作曲家的心路历程。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