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hy_sy()
整理人: terryh(2004-03-19 15:09:00), 站内信件
|
我们常把局域网简称为LAN,即英文Local Arer Network的缩写。LAN有许多种,比如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等。本文主要说的是目前生命力最旺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以太网。
那么,以太网为什么被叫做以太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印像中“以太(Ether)”一词来源于物理史上的一段典故。当时人们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认为电磁的传输与声波类似,必须依赖于某种媒介,就像声波的传输必须依赖于空气等媒介一样。同时人们发现,电磁波即使在真空中也能传输,于是把这种“无处不在”的媒介命名为Ether(以太)。
1975年,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研制成功了以无源的电缆为总线传送数据帧的一种网络,他们给这种网络命名时就用了以太(Ether)这个词,就像现在的“蓝牙”是以历史上丹麦的一位国王的绰号命名的一样。
后来又有了Ether 2,这种网络应该说很古老了,也许只在美国还有。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具体的网络的名称,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种协议。把我们现在常用的网络也称作“以太网”并不是一种“精准”的说法,尽管当时的以太网与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这种网络使用的都是CSMA/CD协议。而术语802.3倒可以被认为是CSMA/CD协议的同义语。好在我们这些DIYer没有必要这般抠字眼——还是把这些事留给那些做学术的人去做吧,我们还是接着来说我们的LAN吧。
二、常见的LAN的拓扑结构有:
总线型:所有的节点都连在一条公共的总线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环型:所有的节点连在一条闭合线缆上,如令牌环(Taken-Ring)、FDD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星型:有一个中心节点,一般站点连在中心节点上,中心节点通常是多端口设备,如:HUB(集线器)、Switch(交换机);
+---+ +---+
| | | |
+---+ +---+
\ /
+---+ +----------+ +---+
| |--| 中心节点 |--| |
+---+ +----------+ +---+
/ \
+---+ +---+
| | | |
+---+ +---+
网状:网上任意节点和其它两个节点相连,如DDN、X.25等。下图中每一个“+”号表示一个节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混合型:比如星/树结构的网络,这是目前使用很广的一种拓扑结构。
+------------------+
| 骨 干 节 点 |
+------------------+
/ | \
/ | \
+--------+ +---+ +---+
|分支节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如在小区宽带网的应用中,可用10M HUB做末梢节点,100M交换机做分支节点,1000M交换机做骨干节点。提供DNS、DHCP、Proxy服务的服务器接在100M或1000M的交换机上。
三、7层参考模型
这个东西在实际中也许没多大意义,这里简要地说一下。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开放系统互联
RM:参考模型
ISO/OSI/RM分为如下7层:
1、物理层(PHL):实现位流在线路上传送,规定了
机械特性:连接器的形状、尺寸,插针的数目与功能等等
电气特性:数据传输速率、最大传输距离距离等等
电信号功能:逻辑信号、传输时序、数据采样方式等等
物理层不包括实际的媒体,只定义了机械的和电磁的接口。所以后来又有了第0层的说法,用第0层描述实际的媒体,比如说,双绞线该是什么样等,其材质、线径等等。
2、数据链路层(DLL):链接的建立、帖的组装与拆包、错误校验
3、网络层(NL):选径、划分子网、流控制、错误校验,通常,路由器工作在该层。
以上三层常被称做低三层,是LAN及LAN间通信时主要要关心的东西。
4、传输层(TL):端到端的通信
5、会话层(SL):用户网络接
6、表示层(PL):数据格式转换
7、应用层(AL)
ISO/OSI的7层模型定义了7个协议层和各层功能及层接口,为制定工业标准提供了依据。
四、常用标准介绍
1、LAN工业标准
ET(10M) IEEE 802.3
FET(100M) IEEE 802.3u
GBET(1000M) IEEE 802.3z
2、主要标准制定机构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CCITT...国际电话电报管委会
ITU-T...国际电联电信委员会
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IEEE....[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EIA.....电气工业协会
3、IEEE802简介
1980年2月,IEEE成立了802委员会,当时下辖5个分委会(802.1—802.5),从事LAN工业标准的制订,现已扩大到14个分委会,从事更广泛的网络标准的制订。802的总体目标是统一LAN的工业标准,对当时的三大类LAN(Ethernet、Token-Ring、Token-Bus,即以太网、令牌环网、令牌总线)按不同的传输介质、不同的传输率等各种可能组合制订相应的标准。在策略上,它把OSI/RM的1至2层各分成两个子层,并把与介质有关的部分独立出来。
其中:
物理层(PHL)被分为:
PMA——(内、外)收发器,与介质有关的物理层接口,和
PSI——物理信号子层;
数据链路层(DLL)被分为:
MAC——介质访问控制,和
LLC——逻辑链路控制。
这里,网友们只需关注数据链路层(DLL)及其两个子层,特别是MAC。
4、802各分委会的基本职能
802.1 概述、系统结构和网络互连
802.2 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子层,是高层协议与MAC子层的一个接口。
802.3 CSMA/CD。定义了CSMA/CD总线网的媒体接入控制和物理层的规范。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太网。
802.4 令牌总线网。现已淘汰。
802.5 令牌环网。现已淘汰。
802.6 城域网。
802.7 宽带技术。
802.8 光纤技术。
802.9 综合话音数据局域网(等时以太)
802.10 可互操作的局域网的安全
802.11 无线局域网
802.12 100VG-Anylan。为了与3COM竞争,HP与IBM提出的一种百兆网。没能成气候。
802.14 Cable Modem
据说有14个分委会,可我只知道13个,有谁知道另外的一个?或者现在有了更多的分委会
五、细说以太
前文说过,数据链路层(DLL)中的一个子层叫MAC。MAC描述了网络中心各点应如何使用传输介质,这种描述被称为MAC协议。比如说令牌环网与以太网就采用了不同的MAC协议。而MAC子层对它的
上一个子层——LLC而言,封装了令牌环与以太网之间在拓扑结构上的差异。换句话说,对于LLC而言,无论工作在令牌环还是以太网环境下,它要做的事是一样的。
那么,以太网的MAC协议是怎样的呢?
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协议,意为:带碰撞检测的载波感应多路访问。这个东东源于无线电领域的一项技术,尽管现在的网线中传输的是“0”和“1”的二进制数,但载波这个术语仍被沿用了下
来。
假设一群人要在一起讲话,他们有一个公用的声音传播介质——空气,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MAC协议。当然,该协议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被称为
CSMA/CD。具体可归结为如下的“约法三章”:
1、当听到某个人讲话时,其他的人不要发言
这条规则说的就是“载波感应”(Carrier Sense)——听到别人在讲话。
2、当这个人讲完时,其他要发言的人可以开始发言
这条规则说的是可以竞争使用转输介质(Multiple Access),即:当听到没有人发言时,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这也为碰撞的产生埋下伏笔。
3、当两个或更多的人试图同时发言时,发现冲突后他们都停止发言,各自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再发言。
这是说每个发言的人在发言时的同时还得在听(载波感应),若听到别人也在发言(即检测到了碰撞)后,按一定的策略处理这次碰撞。
在MAC协议中,需要能够识别参与发言的每个个体,这种识别是通过MAC地址实现的。MAC地址是节点的物理地址,做在网卡上,这个地址由IEEE统一分配,以确保任一块网卡上的MAC地址都是全球
唯一的。MAC地址由6个字节(即48bit)组成,其中前三个字节为厂家编号,后三个字节为产口序号。
六、802.3
802.3标准系列的命名方法也被称作“物理三域标识”:n Base X,其中:
n 表示数据率,也就是带宽
Base 意为基带,即直接传送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它区别于采用多路复用技术的频(宽)带
X 描述介质与特征
具体有以下几个标准:
802.3 10 Base 5,即粗缆,现在已基本消失
802.3a 10 Base 2,即细缆,已经很少用了
802.3i 10 Base T,即双绞线,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
802.3u 100 Base X,这是100M以太,又被称作高速以太的标准,其中100 Base T作为10 Base T的升级,正在以平滑过渡的方式吸收着原来10 Base T庞大的用户群。
802.3z GB以太,即1000M以太网的标准
在标准的设计规范中,10/100 Base T的单根网线的长度,以不超过100米为宜。尽管这并不是个上限,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遵守为好。其它的一些数据对这里的大多数人而言没多大用处,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一些专业书籍。
七、高速以太
习惯上把100M以太称为高速以太,其工业标准1995年6月IEEE正式确定的802.3u,其以太网标准名为100 Base X。
为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并考虑到系统升级的需要,IEEE提出了四种不同的100 Base X标准:
标准名 线缆 最大段长 双工
100 Base TX(即通常说的100 Base T标准) 2对UTP-5 100m FDX/HDX
100 Base T4 4对UTP-3/5 100m HDX
100 Base FX MMF多模光纤 2000m FDX
100 Base T2 UTP-3 100m FDX/HDX (1996年公布,实用价值不大)
事实上,高速以太已成为百兆LAN的主流产品,其获得的支持厂家之多、产品之丰、应用之广是任何其它高速LAN不可望其项背的,而100 Base T则又是主流中的主流,我们这个坛子里提到的百兆以太,大多是指这个东西。
看过这个帖子后,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在我们常用的10M/100M的LAN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1-3、2-6两对(4根)线。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
在Win2K中可以在Systray中显示出本地连接是10M还是100M。我做了个实验,把一台机器上原连接100M的网线拨下来,从靠近水晶头的护套一侧找出原先已接好的8根线,把其中的蓝、蓝白、棕、棕白2对线用斜口钳剪断,再把剪断后仅连有4根线的水晶头插回到机器里去,Win2K立即显示出网络连接已恢复的信息,并指明连接在100M的速率下。当然Win2K显示的速率仅是一个连接速率,并不能表明当前的网络到底能跑多快,这需要有专门的工具来测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