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对联雅座>>囧◣说对谈联◥囧>>雅对当遵古韵,巧联不弃今声(ZT)

主题:雅对当遵古韵,巧联不弃今声(ZT)
发信人: swataoren(玉垒浮云)
整理人: ccbyy(2003-04-11 09:16:53), 站内信件
  对联平仄究竟是以古四声为标准,还是以今四声为标准,联界目前也有两种意见:有的认为应以古四声为标准,有的认为应以今四声为标准,尚未取得统一。以至于在一些征联活动中,同时采用两种标准,只是要求在同一联中,不得两个标准同用。

  我个人认为,对联既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与古典诗词具有割不断的联系,而在古典诗词以古四声写作目前为绝大多数人所赞同的情况下,对联的平仄理所应当以古四声为标准,但考虑对联又与古典诗词有所不同,即对联的种类繁多,特别是其中的巧联,在用字方面受限较多,若完全依照古韵,有的巧联就对不出。而有些突破古韵所对出的巧联,因其在联意上有出人意料的可取之处,人们在欣赏联意之余,往往就忽略或谅解其不得已而破古律了。有鉴于此,我对联律的完整主张是:雅对当遵古韵,巧联不弃今声。

  这里所谓巧联是指那些运用串组,嵌字,拆字等技巧以及虽不用上述技巧但所写内容为生活中一些巧合之事,体现幽默,睿智以及汉语言无与伦比的精妙之处的对联。除此之外,则可谓之雅联,如一些风景名胜联,抒怀述志联,以及春联等各种实用联----我的一位朋友称其为功力联,也很合适。巧联多产生于民间,不知名的作者居多;雅联或功力联多为文人创作。

  雅联的特点就决定了对其平仄要求必定严格,当用古韵,具体说,用平水韵区分平仄。平水韵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共106韵,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提倡对联以今声区分平仄的人可能对提倡对联以古声区分平仄的人提出如下诘难,即由于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平水韵中有许多入声字皆转化为平声字,有的归入上,去声中,所以如按古声区分平仄,则很多字不合现代汉语的声律。我是不这样看的,且不必说入声字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还存在,例如广东潮州方言沿袭了古汉语的八声法(上平声、下平声、上上声、下上声、上去声、下去声、上入声、下入声),以潮州话作为母语的诗词及对联作者,就不存在使用现代汉语所遇到的问题,识别入声字可以毫不费力;就如我自己来说,是地道的北方人,又不懂南方话,对入声字的发音几乎没有直感,但由于古典诗词读得稍多些,对入声字也形成一种语感,如别,节,绝,夕,歇,菊,国,竹,屋,德,席,笛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读为平声的字,皆是顺理成章地将其当成仄声字,而读一些将上述字当作平声字处理的诗词及对联作品反倒觉得别扭。我自己弄联的习惯,是基本上按平水韵区分平仄的(《对联联盟》及《对联擂台》上刊载的我的对联作品集可证明),由于是北方人,辩不出入声字,只好经常查阅韵书,时间长了,大致也就记住了(对联比诗词还简单,因为对联只考虑平仄而毋需考虑押韵)。但我同时也认为,巧联的平仄四声可放宽,能用古韵固佳,但如联意需要,也可突破之,以今四声来区分平仄。我对出的巧联中,以今四声区分平仄的记得有一例,是我在《中国楹联》网所对:

    出句:常恨无暇读联书,喜因病有(作者:小聃) 
    对句:久吟失寐思对句,讶自梦得(作者:静斋)

  注:出句作者小聃在征联贴子中言其酷爱对联,却学于理工,工作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对联典籍。1992年因病休假期间读了些对联书籍,于是得一上联,至今未能成对。小聃朋友对楹联艺术的一份执着,令我十分感动。我有一经历,可与小聃“常恨无暇读联书,喜因病有”的经历成对:某次,余偶得一上联,苦思下联至夜深,辗转不能成寐,后朦胧入眠,于梦中忽有所悟,醒来记之,竟为佳联。“得”字,从现代汉语发音,为第二声,平声。

  我在网上对联活动中的出句,朋友们以现代汉语区分平仄所对出的联句中,也不乏成功之作,例如:

    出句:佳人醉酹江月(作者:静斋) 
    对句:湘妃怨撼庭竹(作者:萱草忘忧)

  出句尾字“月”为仄声字,要求对句尾字必须是平声,“竹”字为古入声字,如按古韵则失律,但“竹”按今音属平声字,就合律了。对句意境幽美,与出句对得十分贴切。作为完全由词牌名串组而成的巧联来说,这样的声律处理是可以的。










今天好象是刮“平仄”风啊,刚一来就看到两篇论平仄的巨作,呵呵,我也倾囊相赠,把平时收藏在机里的东西全搬上来


----

动物世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