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uyun0918(神の黄昏)
整理人: filmmaster(2003-05-05 22:58:48), 站内信件
|
ライプニッツ Gotto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
莱布尼兹(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与牛顿同为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的莱比锡,15岁时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岁时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20岁时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投身外交界。1673年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76年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ファ-レンハイト Gabriel Daniel Fahrenheit
华伦海特(1686-1736)德国物理学家,1686年5月24日生于但泽(现格但斯克,波兰)。曾在德国、英国、丹麦和瑞典旅行学习,拜访过许多科学家和仪器制造者,获得仪器制造者的职业。1717年移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在这里被核准为仪器制造专家。1709年发明了第一只实用酒精温度计,1714年又改用水银作测温物质制成水银温度计,定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使温度测量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标准,从而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1736年9月16日,华伦海特在荷兰逝世。
ライモンディ Marc Antonio Raimondi
拉伊蒙迪(1480-1527)意大利版画家、雕刻家,拉斐尔的合作伙伴。主要作品有《帕里斯的判决》(The Judgement of Paris,1515-1517)、《加拉逖》(Galatea,1515)。
ラヴィス Ernest Lavisse
拉维斯(1842-1922)法国历史学家。
ヱ-ゴ- Victor Hugo
雨果(l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他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モ-パッサン Guy de Maupassant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メロ Armenio de Melo
梅洛,葡萄牙20世纪吉他演奏家。
另:Francisco Manuel de Melo 梅洛(1608-1666)葡萄牙作家。里斯本人,西班牙皇族后裔。曾在西班牙宫廷和耶稣教会接受教育,并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5年。1640年回到葡萄牙,在军界和外交界任职。后因被诬参与谋杀案,曾遭逮捕,并被流放到巴西。1658年回国,继续在军界和外交界任职。梅洛博学多才,既是诗人,也是历史学家、伦理学家和喜剧作家,并兼用西班牙文写作。早期作品受贡戈拉主义影响,写作巴罗克式的诗歌;后来诗风改变,纯真朴实,具有人文主义倾向,为17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两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梅洛共写了100多部作品,主要有伦理著作《夫妻生活指南》(1651),历史著作《再谈葡萄牙历史片断》(1660),书简集《家信》(1664),诗集《韵文集》(1665),戏剧《学习当贵族》(1676),杂著《对话体寓言》(1721),《格言集锦》(1875)等。用西班牙文写的著作有《道德文集》(1664)。
モラエス Wenceslau de Moraes
莫拉埃斯(1854-1929)葡萄牙海军,明治中期到日本并成为驻日领事,出版了多本描写日本的书,包括《Dai-Nippon》(1897,里斯本)、《Oyone e Ko-Haru》。
ペティパ Marius Petipa
帕蒂帕(1819-1910)俄籍法国人,芭蕾编导,演员。1819年3月11日生于马赛,1910年6月2日卒于俄国古尔祖夫。幼年学舞,1838年首次登台演出。1841年一度曾为舞蹈家F.艾尔斯勒的舞伴。1847年应聘赴圣彼得堡玛利亚剧院工作,1862年起任编导。此后他为该剧院编创多部舞剧,如《法老之女》、《堂吉诃德》、《舞姬》、《雷蒙达》、 《天鹅湖》 、《仲夏夜之梦》、《达米斯受难记》和《四季》等。他的作品独舞技巧性强,群舞队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整体境界有很强的诗意。他还较早地把交响音乐的结构运用于芭蕾,为后世的交响芭蕾奠定了基础。他在俄国半个多世纪,是他使得俄罗斯学派的舞台上产生了巴甫洛娃和尼金斯基这样的天才,对俄罗斯舞派的形成作出了贡献。1858年起,珀蒂帕开始了在俄国的创作生涯。1862年1月18日成功上演的芭蕾舞剧《法老的女儿》标志着珀蒂帕编导生涯的辉煌序曲,近四百人的演员阵容创造了俄罗斯芭蕾史上盛况空前的奇观。他还发展并完善了古典芭蕾舞剧中双人舞ABA的模式和性格舞的场面,使古典芭蕾舞剧在结构上有了自身的要求和完整的规范。
ピリニャ-ク Boris Piliniak
毕力涅克(1894-1938)前苏联作家,曾经到日本及中国访问(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有提及)。192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荒年》在苏联引起轰动,担任过全俄作家协会的主席,后因为一篇影射红军元帅伏龙芝被斯大林强行送上手术台最后在手术中麻醉致死的中篇小说《不灭月亮的故事》而被安上一个“国事罪”的罪名,于1938年4月21日被枪决。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伏尔加河流入里海》中篇小说《红木》短篇小说《小城》后期长篇小说《果实的成熟》。
イプセン Henrik Ibsen
易卜生(l828-1906)挪威著名戏剧家、诗人。出生于木材商人家庭,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并从事写作。曾长期担任剧院编导,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战争爆发后长期侨居罗马等地。易卜生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其突出贡献是在欧洲现实主义戏剧走向衰落,自然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十分泛滥的时代,高举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旗帜,并创造了以设疑性构思,论辩性对白和追溯性手法为基本艺术特征的“社会问题剧”体裁。其创作实践和社会影响,也足可与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媲美。他共写了25部各种体裁的剧本。主要剧作有《人民公敌》(1882)、《社会支柱》(1877)、《群鬼》(1881)、《玩偶之家》(1879)
ワイルド Oscar Wilde
王尔德(1854-1900)爱尔兰作家、戏剧家、诗人。他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1888年5月)和《石榴之家》(1891年12月)已载入世界儿童文学史册。
スタンリ- Sir Henry Morton Stanley
史坦利爵士(1841-1904)威尔士新闻记者,非洲探险家。曾深入非洲内陆寻找渺无音讯的英国传教士暨探险家李文斯顿,写有《横越最黑暗的非洲大陆》一书。
エリオット George Eliot
艾略特(1819-1880)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本名为玛丽·安·伊凡斯,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亚当·比德》著称于世。
另:Thomas Stearns Eliot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奠基人,父亲经商,母亲热心慈善事业并从事诗歌创作。艾略特于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在此期间还研究诗人多恩和但丁以及伊丽莎白和詹姆士时代的剧作家,这对他日后从事的文学批评起了重要作用。1908年他从赛门斯(1865-1945)的论著《文学的象征运动》这部书接触到法国现代派诗作,影响了他1915-1917年间的诗歌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研读希腊哲学,1916年完成论述英国新黑格尔派布拉德莱哲学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15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放弃以哲学研究为终身职业,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在伦敦定居后,起初教授拉丁文与法文,1919至1922年任银行职员,同时担任《自我中心者》杂志副编辑。l922年起出任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评论季刊《标准》编辑,直到1939年停刊。自1925年起至逝世他都兼任费柏出版公司董事。1927年他成为英国公民并加入英国国教,声称自己“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王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1947年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因诗歌《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用英语写作的最有影响的诗人,对英美现代派文学及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主要诗作包括《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位夫人的写照》(1915)、《小老头》(1919)、《荒原》(1922)、《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35-1941)。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1935)。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
バイロン George Gordon Byron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タ-ナ-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泰纳(1775-1851)英国风景画家。1775年4月23日出生于伦敦,1851年12月19日卒于同地。泰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间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他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艺术史上使风景画的地位与历史画、肖像画等同的功劳应当归于泰纳。主要作品有《海上渔人》(1796)、《密尔班克的月光》(1797)、《遇难船》(1805,伦敦塔特画廊)、《雨·蒸汽和速度》(1844)、《暴风雨、轮船出港后搁浅呼救》(1842,伦敦国家画廊)、《建设迦太基的第度》(1815)、《迦太基帝国的没落》(1817)、《查尔德·哈洛德游记》(1832,伦敦塔特画廊)、《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803~1805,纽约私人收藏)、《圣家族》(1803,伦敦塔特画廊)、《埃及的第五次瘟疫》(1802)、《暴风雪: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1812,伦敦塔特画廊)、《佩特渥斯的音乐会》(约1835,伦敦塔特画廊)泰纳晚年为疾病所苦,死后葬于圣保罗大教堂,留下油画300幅和素描、水彩画2万幅,其中大部收藏在泰纳画廊。
シュトラウス Johann Straus
施特劳斯(子)(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是同名父亲的长子,也是施特劳斯家族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圆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作品共479件,其中圆舞曲400余首。 主要作品:圆舞曲《加速》(Accellerationen,1860)、《蓝色多瑙河》(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1867)、《艺术家的生活》(Kunstler-leben,1867)、《维也纳森林的故事》(Ge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1868)、《酒、女人、歌》(Wein,Weib und Gesang,1869)、《新维也纳》(New-Wien,1870)、《一千零一夜的故事》(Tausend und eine Nacht,1871)、《维也纳气质》(Wiener Blut,1873)、《百年纪念》(Centennial,1876,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而作)、《南国玫瑰》(Rosen aus dem Suden,1880)、《春之声》(Fruhlingssti-mmen,1883)、《珍宝》(Schatz,1886)、《皇帝》(Kaiser,1889)、《东方故事》(Marchen aus dem Orient,1892);波尔卡舞曲《安嫩》(Annen,1852)、《香槟》(Champagner,1858)、《雷鸣和闪电》(Unter Donner und Blitz,1868)、《突进》(Im Sturmschritt,1871)、《狩猎》(Auf der Jagd,1875)、《拨弦》(Pizzicato,与其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合作);进行曲:《埃及进行曲》(Egyptischer Marsch);歌剧《蝙蝠》(Die Fledermaus,1874)、《吉普赛男爵》(Die Zigeunerbaron,1885)等16部。
ファンホッホ(Oranges020) Vincent Van Gogh
梵高(1853-1890)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荷兰自伦伯朗以后的最有影响的画家。生于乡村新教徒之家,青年时代曾在海牙、伦敦和巴黎当过店员,后在比利时南部矿区当传教士,由于同情、支持贫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成为一个一贫如洗的流浪者。1880年在弟弟帮助下走上艺术的道路。一生创作800幅油画和700幅素描,在当时只出售过一幅,1890年9月因精神病绝望而自杀。其绘画受印象派画家和日本版画的影响,以鲜明强烈而又艳丽光彩的厚涂颜色为特点。主要作品有:《吃土豆的人们》、《邮递员鲁兰》、《椅子和烟斗》、《画架前的自画像》、《向日葵》、《星夜》和《咖啡店的夜晚》等。到20世纪初期,其名声大振,野兽派和“表现派”把他奉为导师。除了绘画,他还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回忆录和书简。“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ティタネス the Titanes
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人
キビィ Aleskis Kivi
基维(1834-1872) 芬兰作家。原姓斯丹纳尔,生于努尔米耶尔维镇一个裁缝家庭。1846年随兄长迁居赫尔辛基。1859年进入大学,对文学发生兴趣,博览了世界文学名著。因家境贫寒,终生负债,生活穷困。后因酗酒过度,精神失常,死于精神病院。但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给芬兰文学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芬兰将他的诞辰10月10日定为“基维纪念日”。基维是第一个用芬兰语写作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他以自身穷困的生活为素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库勒沃》(1864)取材于民族史诗《卡勒瓦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成为芬兰第一部杰出的悲剧,1860年获芬兰文学协会剧本奖。他的代表作《七兄弟》(1870)描写七兄弟的不同性格和理想,反映了了下层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喜剧《荒原上的鞋匠》(1864)描写两兄弟一个求婚失败,一个喝酒误事,妙趣横生。讽刺喜剧《订婚》(1866)对男主人公寄以深切的同情,对贪图享乐的女主人公作了无情讽刺。其他作品有《逃亡者》(1865)、《埃利加的故事》(1859)、《家和枷锁》 (1850)、《离别》(1867)、《黑夜和白昼》(1867)等。基维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时代,为芬兰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被认为芬兰小说和戏剧的奠基人。
デュナン Jean Henri Dunant
杜南(1828-1910)瑞士实业家,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1828年5月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父亲让·雅克·杜南是个富有的银行家兼任救贫收容局督导员,负责管理孤儿院,在日内瓦也很有声望;母亲笃信宗教。从18岁起,杜南就参与青年基督运动,开始救死扶伤工作。1859年6月,杜南途经意大利北部小镇索尔弗利诺,正赶上法国、撒丁国联军与奥地利军之间的一场战役。战场上尸横遍野,死伤者达4万多人。杜南出于同情,立即组织当地居民,不分国籍地抢救伤员。为了唤起人民的良知,1862年11月,杜南在日内瓦发表了《索尔弗利诺回忆》,在书中,他建议:在各国成立伤兵救护组织;召开一次国际会议,研究制定保护伤兵和伤兵救护组织权益的国际公约。这些建议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863年,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诞生,杜南当选为首任秘书。然而由于杜南一心投入到红十字会工作中去,无心顾及自己的事情,他所经营的银行终于倒闭,仅仅47岁时就开始了漫长的漂泊颠沛的贫困生活,加上病魔他终于病倒,被收容进一所老人院,在那里度过了八个春秋。直到一位新闻记者路过那里,偶然听到关于杜南的传说,才把老人的情况刊登出来。人们知道后,雪片般的问候和赞颂的信件飞向杜南先生的小屋。梵蒂冈的教皇亲自写信给他,德国为他筹集了一大笔基金,许多红十字会邀请他做名誉主席,瑞士举国上下都在关心他帮助他。1901年,杜南先生72岁时,荣获了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他仍然居住在老人院,为红十字会工作,直至1910年10月30日逝世于海登,时年82岁。他在遗嘱中把他的大部遗产赠给了慈善团体。
ゴヤ Francisco de Goya
戈雅(1746-1828)十八世纪西班牙国宝级的宫廷画家,1746年 3月30日生于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1828年 4月16日卒于法国波尔多。他的作品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反映社会的矛盾方面都作出了探索,对19世纪的欧洲绘画有深刻的影响。他的铜版组画《奇想集》,讽封建社会的虚伪腐败。拿破仑侵略西班牙时期,作油画《法军枪杀起义者》,控诉侵略者的残暴罪行。由于对西班牙统治者的不满,1924年辞去宫延职位,侨居法国,直至逝世。油画《裸体的马哈》和《着衣的马哈》是他的代表作品。“马哈”是西班牙语“俏女郎”之意,模特儿据说是阿尔巴公爵夫人。
ストランドベリ Strandberg
斯特郎贝里,波兰指挥家(不详)
----
唔得闲都要黎宽带网络版逛吓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