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angpingyang_y(qq)
整理人: yerk(2003-06-08 14:01:42), 站内信件
|
笑谈出身
在中国,有句俗话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者,名声或正当的理由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讲究做任何事要出师有名,否则是不被社会承认是合理的,不讲名就算勉强做成了总不能算是正统,总使很多人感到别扭,千百年后也不会得到一个体面的评价。而名一旦落到人身上则就是一个出身问题,在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的中国,出身是最要紧的。
出身不好总是被人轻视瞧不起的。出身低微的是不能和高贵的人论朋交友,联姻嫁娶的,否则有是有失身份的,当然也有贫穷的人家女嫁入富贵家的,但是因出低,往往是没有资格做正室的,家给皇帝是不能坐东宫的;做学问是不被人看重的,乡里鄙俗之言,匹夫草稗之论,怎登得大雅之堂,要想为人知,须得先弄个出身;做官也是如此,出身鄙微,纵是有大能耐,要得升迁却不容易。。。。。。
也许 有人会问:真个这样吗?当然如此!
孙猴子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为什么?就是因为出身不好。猴子自学艺归来,其本事十万天兵不能敌,如果按能力封赐不给个元帅也得是个大将军做,然而玉帝只让他做个养马的弼马瘟,不入流的官,后来不得已又封他为齐天大圣,但有名无职无禄,岂不是欺人太甚!为何这样对待猴子,原因很简单,就是猴子只是一个妖仙,不是正仙,不登仙录,出身太低。猴子大闹天宫确实让玉帝吃了苦头,但到头来还是斗不过如来,被压山下来个五百年的反思,最后不得不跟一个无能的和尚去西天,经过千百的苦难求的个出身,成了正果,自此不再被天廷小看,能安心做佛。再看“三国”中的刘备和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结束多年的战乱,功劳何等的大,但是因为不姓刘,就被骂成贼。而刘备呢,仅仅因为姓刘而已,就以正统自居,所以取天下自是天经地义之事,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以他的能耐和实力,取天下又是何等可笑之事,螳臂挡大车!嘈嘈嚷嚷,打打杀杀,只能让战争多打几年,让百姓多死一些,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可言,但是却没有人骂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出身被无知的人认为是正的。再回过头看《水浒》,高俅做太尉,很多的所谓好汉不服气,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不是高俅的品行差而是因为他是个街头小儿出身。那个时候是很在乎这一点的,宋江扬志林冲他们谁也不愿意做强盗的,认为那是有辱家族的事,但又不得不做,结果做了一个欺世盗名的强盗,明明是强盗却要说是替天行道,做着强盗不忘有机会要能招安,也算有个出身,能够封妻荫子,好笑!好笑!《红楼梦》中当然也少不了在出身上做文章,别的不说,单说袭人。袭人心中是很喜欢宝玉的,并且和他有了男女之事,但她心中十分的清楚,就算这样也不能对宝玉有什么特别的奢望,怎么也不能走到一起的。这固然有宝玉愿不愿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身份悬殊的不允许,她和宝玉的地位相差太远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贾府上下谁也不会答应!如果袭人出身高贵和黛玉宝钗一样,她一定就嫁给宝玉了!
说了这么多,有人也许会说,你所说的都是小说中的事,怎么能说明中国人很看重出身呢?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现实中怎么样。现实中的事我们也不要讲的太遥远,就只说说最近几十年的中国。年龄在25岁以上的人想必清楚一种事,我们经常要填各种表格,人生的第一张表格好象是读小学报名时填的,那种表格中有一格霍然就是要人填出身如何。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填写这一格,但我记得我的老师说就是填家庭成分,如是就用铅笔在那一格歪歪曲曲的写上农民两个字,回家告诉父母,父母却说错了,不是农民,是小经。我当时不知道小经是什么,到后来听父母说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才隐约知道小经大概是小地主吧。父母讲他们以前过的生活感叹最多的是当时盛行的一句话:龙生龙子,虎生豹儿,老鼠的儿子打地洞。有又红又专的父母就有那样的儿子,老子反动儿子是混蛋。父亲是很爱读书的,也是很会读书的,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顶呱呱的成绩,但在就要毕业的日子里,不得不回家,社会主义的学校不是为地主子女办的。小孩何辜,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那个无理的无知的时代,那个遗传论专政论盛行的年代,出身不好是致命的。
也许,很多青年人不能理解那个疯狂的年代发生的事情,这不必责备他们,因为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远离了忧患。这应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也真诚的希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并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很公平公正完美的社会,出身的好坏再不是很重要,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如今的社会更注重出身,只是以前的那种阶级出身不再很讲究。现在各个领域内都很注重出身,我们随便就可以举很多例子。就拿大家最熟悉的文凭说吧,文凭就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文凭不但分成很多很多的级别,不同级别得到的待遇不同,就是同一级别的文凭也有无数的差别。譬如专科文凭是不能和本科比,而本科文凭又不能和硕士博士比,谁的文凭高谁的待遇好。为此,现在很多人就想尽办法去弄一个文凭,只要有文凭就好,自己有没有与之相应的能力那就管不上,有了文凭,就有了资本,就好比野蛮人有了一块遮羞的布,身份就不同了,在人前讲话声音可以大点,评职称就可以快点高点。同一级别的文凭同样有不同的差别,北大清华的文凭就要比其他大学文凭响,在找工作,谈待遇时就比别的要高,现在不是说有几十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吗?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是哪些人呢?大部分是很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这就是一个出身问题。
在官场,更注重出身。在清朝以前,以科举出身做官为正途,一个人官做的再大,但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心中总以之为憾事。到了民国则有点不同,出身最讲究的是军队,军队分成嫡系和地方,嫡系的地位高,在嫡系中又有差别,军官以黄埔出身为贵,为正统。到了建国后,虽然过去的官场陋习好象已经被扫荡,那也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官场的派别依旧存在,民间不是有湖南派,北京派和上海派等说法,想必不是空穴来风。这派那派,依旧还是出身问题。
出身好,什么也都好,省长的儿子不会找不到自己不中意的工作,县长的女儿不会下岗,镇长的儿女不会去乞讨。为衣食而愁的人永远只是那些平民百姓!
出身问题在中国最要紧,在于它存在的历史之久,在于它存在的范围之广,在于它根深人心之固。对于出身问题的谈论,如果认真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这里只是浅浅的提及。
我希望有一天,出身如何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淡去,对于人才的使用,能学曹操,让人敲着锣沿街高呼:招贤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以心会心,而不再是财富和门第;不论你祖上父辈有什么阴德,也跟大家都一样,平等无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