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潮汕风情〗
>>潮汕文化>>潮州文化拾零之四(待续贴)

主题:潮州文化拾零之四(待续贴)
发信人: ltgboy(小鱼儿)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4-22 13:14:39), 站内信件
“乡土艺术瑰宝”纸影戏 
——潮州文化拾零之四 
东人 
    

    八十年代,我国编印全国性的木偶艺术画册,曾派人到潮州调查,这是由于五十年代枫溪源香纸影班(当时称铁钱木偶)曾赴北京参加全国木偶汇演,尔后又在广州文化公园作长时间演出,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好评。而纸影戏也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 
    从1992年至1996年,潮安县金石镇龙阁木偶剧团曾两度赴德国演出,并先后参加泉州国际木偶节、奥地利第15届国际木偶节、荷兰小型表演国际艺术节、泰国国际木偶节以及在匈牙利举行的国际木偶协会第67届大会和第17届国际木偶节,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唱腔三大特点而被誉为“中国乡土艺术之瑰宝”。并创造了我国首个农民艺术团体赴欧洲演出的先例。 
    潮州纸影戏是属于木偶艺术的一种,统称铁枝木偶,是明代由福建传入的皮影戏衍变而来,形成于清代。由于皮影戏是由“白竹纸”映出投影,故民间称“白竹纸影”。此后经历代艺人的创造,经历了“阳窗纸影”和“圆身纸影”的变革,并广泛吸收潮剧的剧目和演出模式,成为目前的艺术形式,但仍保留背后操纵的特点,故群众仍习惯称之为纸影戏。 
    纸影戏由于除木偶由人操纵表演外,其剧目、偶像装扮、唱腔、音乐甚至舞台装置都与潮剧一样,故有人认为是“微型潮剧”。历史上很多从潮剧退下来的艺人转而从事纸影戏;而纸影班也有的艺人(或童伶)转入潮剧班。六十年代潮安县正天香潮剧团根据明代戏文《金花女》重新整理《金花牧羊》时,曾从纸影艺人口述记录的传统演出本,竟与明本很接近。 
    纸影戏除操纵偶像的三、四人兼演员外,音乐人员还有十左右人(包括击乐和管弦乐),其中有的也兼演员。由于他们不用直接和观众见面,因此只要有好唱声就可以,这就出现民间的谚语“戮破棚窗纸”(意谓现形了)。 
    纸影班多为半农半艺的业余团体,主要服务于农村的游神赛会和“红白事”,因此“文革”期间被作为封资修批判而停止活动。 
    文革后,文化主管部门曾采用调演、汇演等措施予以抢救、得到恢复,龙阁木偶团就是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减少负担,不少木偶团采取放录音带的办法,减少音乐人员,只保留操偶人员,并适当加高木偶的高度和提高表演技巧。潮州电视台就曾以木偶演奏潮州大锣鼓的形式拍摄了音乐电视片《欢庆》并获奖。 
    目前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观众之所以不多,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但作为全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还是需要很好予以保护和继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