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DVD/VCD>>№5 自由讲场>>yong1015专题>>当头棒喝——当收藏影碟成为嗜好

主题:当头棒喝——当收藏影碟成为嗜好
发信人: yong1015([   ]猪)
整理人: yong1015(2003-04-09 19:12:05), 站内信件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说一段往事。在一千四百四十四年的一个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凌城内发生了一场大火。烧的不是宫殿,而是十四万册宫藏图书。不是无意,而是故意。放火的就是梁朝最高的统治者——梁元帝。这个梁元帝酷爱书,并且更爱读书。据《梁书-元帝纪》记载,他是“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但是看他收藏了十四万册图书,在古代,就冲这一点也算“冠绝一时”了。那他为什么要把他们付之一炬呢?这主要是因为西魏入侵,而他却无破敌良策,最终亡国。他独自来到藏书楼,看着自己一生辛苦搜集来的十四万册书籍,仰天长叹:“吾读书万卷,犹有今日,要他何用。”于是点着了火。看着自己心爱的书一本本的化为灰尽。元帝低首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已”。慢慢向火海走去,终于消失在火焰中。可叹他到死也不明白这书的含义,他虽收藏十四万,却一本也没弄懂。最终只落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千古范本。

  说这段往事的目的,大概各位碟友已了然于胸了。没错,就是现在一些朋友把收藏影碟作为了一种嗜好。以囤积聚奇作为一种目的。而对影片的内容、内涵却不求甚解。我认为这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犹如买椟还珠。

  当我们还在看露天电影的时代,谁会讲究它的画质与音响,但所得到的快乐却是甜蜜的永恒回忆。当录象带风行时,还是没人讲究这些,人们关心的只是他的品种。当VCD盛行时,也没人关心这些,人们关心的是影片能不能带给我们快感与思索。但是当DVD流行时,上面人们早先关心的问题仿佛已经过时了,已经退居幕后了。人们关心的问题转移到了碟片的片基、画质、音效等技术层面上来了。不可否认,DVD的出现,的确比上面所列举的几种观影方式要高明得多,清晰度、音效要好得多。但这对于我们看电影的人来讲,这些都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他们应该是碟片制造商的目的。我们,作为观众的我们,目的应该是,而且永远是碟片的内容。他是否带给我们快感,是否引起我们思考,甚至是否让我们痛苦。如果当你看完一部电影,你毫无感觉,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影片是个超级大烂片。另一种可能就是你的问题了。因为你的观影目的早已误入歧途,你的感情世界已然麻木,影片这个启迪人们感情想象的钥匙对你已不起作用。

  我说这些并非信口开河,亦并非纯情绪化的言说。做为碟友,我们应该知道电影从诞生时只是活动影象的记录而已。起初的电影院只是供大众消遣的罢了。因为那时的所谓电影大多是滑稽小丑与美腿如林。后来把舞台剧的模式用影象的形式记录放映,但舞台剧与电影的表现方式根本不同。所以也不成功。当时的艺术家们都根本看不起电影。但,库里肖夫的电影“蒙太奇”概念提出,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地位,打开了电影的广阔天地,使电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蒙太奇”,其实就是镜头组节,产生一种对比、想象、象征等。用一句诗来说明就是“窗前黄叶落,灯下白头人”。这个就是两个镜头的组接,使“黄叶落”与“白头人”形成对比,增强了人们感情的想象与延伸。“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他是电影之所以称为电影的本质原因。对与电影来讲,他的素材不是演员,不是风景,而是已拍完的胶片。剪接胶片是完成电影的关键所在。因为剪的过程就是制造“蒙太奇”的过程。他会使影片活起来,使影片成为有独立空间与时间的小世界。最终变成一件艺术品来启迪、净化、震撼你复杂抑或单纯的心灵。

  胶片通常是电影成品的好几倍,所以这些要靠非常精细的剪接,制造导演认为最能表现电影主题的“蒙太奇”。所以说,一个严肃有艺术追求的导演是决不会在自己的电影画面上拍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的。换句话说,就是一部好的影片的画面全部都是有意义的,没有多余的东西。所以欣赏电影时应该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增强我们的艺术鉴赏力。

  最后在回到本文的主题,希望各位不要做那个皇帝,虽藏书十四万,但终难逃忘国忘深。当碟片成为一种收藏时,看电影的目的已变味。当衣服成为一种装饰时,它的御寒功能已不在重要。当建筑成为一种表功名片时,它的质量已无人问津。当知识成为一种谈资时,它的内涵已荡然无存。

  就写到这里吧!

本文转自--西祠后窗看电影




----


粤版居民身份证
[   ]:随你怎么添写、理解。
拒绝枪碟!

民族特色

无聊[  ]猪:[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