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最in时事>>Re:有没有人知道“女子十二月坊”?

主题:Re:有没有人知道“女子十二月坊”?
发信人: tearn(面懵懵的tearn)
整理人: sisi8597(2003-04-21 21:07:00), 站内信件
民乐与疯狂——“女子十二月坊”音乐现象

  2001年10月5日, “女子十二月坊”专场音乐会在北京21世纪剧院推出。乐坊成员是十二个年轻靓丽的女子,她们操持着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筝、琵琶、二胡、三弦、竹笛、扬琴等。她们的演出将中国古老的琴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融合,充满现代气息,又保持了东方音乐的特色。

发 现 

  提到“十二女子乐坊”我们不得不谈到星碟公司的总经理王晓京,在内地流行音乐界王晓京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当年就是他发现了罗琦、陈琳、指南针、洛兵这些后来叱诧流行乐坛的人物。今天“十二女子乐坊”是他的又一次新发现。

  王晓京说:“我做这件事情商业目的大于音乐探索,但最原始的动力来自我想做一种我喜欢的,大家也喜欢的音乐。项目推出以后,有人说为民乐的发展做了很多的贡献,这是我开始没有想到的。”

  对于如何想到利用民族音乐资源,王晓京说:“我接触过很多爵士乐和世界音乐,它们大多利用了民族音乐元素。我是听民乐长大的,我觉得中国的民乐如果能够改编好,融合些新的东西也应该非常好听。几年前,我就曾和一些资深的音乐人探讨过,怎么能让西方音乐的和声、配器手段,同中国民乐结合起来。”

  探讨的结果是中国民乐是五声调的单音,民族乐器没有低音区,将它和西方音乐的结合难度很大。王晓京的想法搁浅了。但是正如著名乐评人宋小明所说:“王晓京那双藏在镜片后的眼睛,总能准确果断而独特发现目标,并且能够将它付诸实践。”当王晓京在录音棚里听到音乐总监郭亚庆的从新加坡带来的音乐时,他知道自己的创意终于找到了表达的方式。 

阐 述

  究竟何为“乐坊”?而为什么要由十二女子组成?

  王晓京解释:“唐朝时宫廷里,将学习琵琶、三弦、古筝、歌唱、舞蹈的女艺人组成教坊,由于我们的乐队全部是女艺员,因此定名为‘乐坊’。选择女艺员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考虑,搞时尚的流行音乐必须重视视觉美感;定为十二个成员,是因为十二在中国是个哲学数字,很多东西都用十二来代表完满。”

  “十二女子乐坊”从项目创立,王晓京得到十二位中年男子的支持,十二位股东表示他们首先对项目有信心;其次他们做好了赔钱的准备,大家主要都是想为民族音乐做点什么。而招聘乐手也出人预料的顺利,发出去的消息,几乎招引来了北京“三大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所有在校生和毕业生。

  关于“女子十二乐坊”的定位王晓京重点阐述两点:

  第一, 注重视觉效果。从选择演员,到表演形式要求具有视觉美感,打破民乐演奏的传统表演形态。不穿惯用的中式演出服,能够采用站姿演奏的乐器,全部站立演奏,像琵琶演奏员不得不坐姿演奏,就坐在吧凳上表演。舞台还布置了光电效果。演出充满动感,洋溢青春激情。

  第二, 创作全新的音乐。演出安排了大量原创曲目,用民族器乐演奏主旋律,编曲、配器全部为西洋电声音乐。同时也改编了一些传统曲目,用来展示民族乐器的炫技部分,像琵琶的《十面埋伏》,古筝的《战台风》,扬琴的《将军令》等。

回 答

  参加过很多爵士乐和现代音乐演出,并且出版了国内第一张主流爵士乐,音乐总监郭亚庆对“女子十二月乐坊”的音乐的诠释是:“我们是想用民族乐器来演奏西洋音乐,拓宽民族乐器的表现领域,希望能够把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用贴切的方法融合起来。”

  他对专家对音乐的质疑解释说:“我觉得有人提出质疑,是因为没有搞懂我们的意思,我们不是搞新民乐,只是使用了民族乐器,我们要体现的是‘玩儿’音乐。如果我们是在搞新民乐,做成这个样子,我自己也要骂。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曲子确实不是很好听,这也是事实。”

  “乐坊”的二胡演奏员殷焱说:“这种音乐是我们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但和我们过去的民乐风格完全不同,所以有人觉得不好,不理解是正常的。特别是这次比较匆忙,很多曲子我们接触时间很短,现场演出的效果不好,CD里的音乐要好很多。但我也觉得也许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发挥民乐优势的方法。”

  王晓京表示以后“乐坊”将会推出不同主题的曲目,他的创意有改编熟悉的民歌,使民歌和电子乐器结合;改编古典曲目,将民乐与交响乐结合。乐器上他希望能够尽快改造出更加适用于这种演出的电子民族器乐,让效果器拓宽民族器乐的表现能力。

  无论是陈美的小提琴,还是英国邦德女子乐队,都对乐器进行了电声改造,同时也都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王晓京也非常看好“十二女子乐坊”,他的理想是在中国的的厅里听到“乐坊”演奏的曲子,并且带着“乐坊”成员,走过世界音乐颁奖晚会的红地毯。

声 音

  10月5日、6日乐坊两场演出结束之后,观看演出的各界人士对演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认为,演出的创意非常好,想法、形式都是能成立的,遗憾的是创作的实力不够,乐曲的质量不高。做音乐应该以音乐为本,首先把功夫花在音乐本身上。否则即使所有的表现手段都运用的很好,所有的人员都尽心尽力,但由于根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结果都会让人遗憾。就像一部戏,首先剧本不好,怎么可能拍出好戏呢?如果这种音乐本身能够做到像国外的同门类音乐,比如,new age 或世界音乐一样好听,其它方面你怎么折腾都行。

  而作曲家李黎夫则不认为这种音乐对民乐有什么发展,发展要从三方面来看,第一乐器,第二演奏技巧,第三作曲,而这次的音乐没有触及任何方面。至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谈不发展,只是一种改变罢了。这种形式是有可取之处的,这种尝试是件好事,但是在技术上、艺术上都缺乏专家的指导。还有就是现场音响水平太业余,有些乐手的技术也不过关。 

  二胡演奏家严洁敏的学生就是乐团的成员,她表示这种尝试非常好,首先给了民乐,演员新的实践机会。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只能在团里参加几十个人的合奏,现在有了新的实践机会,增加了舞台经验,还能促使她们好好练琴。其次,这种形式应该说也是我们民乐走向市场,让大众接受的一个方式。

  严洁敏觉得乐坊的演出还是走了陈美的路子。如果说它跟民乐有关,是因为它使用了民族乐器演奏,跟民乐本身关系已经不大。既然已经走了流行化的路子,干脆就彻底流行化。




----
 
    苦海翻起爱浪,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

 
          细路,你想摘花啊?

都 话 唔 好 旨 意 啰


If you love something very very much§let it go free.§
If it does not return, it was never meant to be yours.§
不过,我霖,我已经毋需换签名档了~
 

回忆、等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