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潮起潮落·活动专栏】
>>美丽的江西>>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安福县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安福县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boarduck(2003-04-11 08:11:49), 站内信件
    安福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14°-114°47′、北纬27°4′-27°36′之间。东邻吉安县,南靠永新县,西和萍乡市的莲花县、芦溪县交界,北与宜春市、分宜县接壤。县城所在地平都镇距省会南昌市278公里,距吉安行署所在地吉安市59公里。 

    安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武功山脉屹立于县境西北部,雄伟峻峭,主峰金顶(又称白鹤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省境内(不与邻省交界)最高峰。陈山山脉自湘赣边界的永新、莲花进入安福西南,向东偏北延伸,止于县境中部,走向与武功山大致平行。县境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东南地势低平。竹江乡洋口村附近泸水可面,海拔57.5米,为全县最低点。县内大小河流纵横,主要的有泸水、陈山河和同江。

    安福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5.9℃。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9.7℃和-8.3℃。年均降水量1553毫米,年均降水日166天。降水明显集中在春季和初夏。年均日照时数1649小时,山区日照偏听偏少。年无霜期279天,最长323天,最短247天。适宜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全县土地面积419万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72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33%(水田34148公顷,旱地3117公顷)人均有耕地1.49亩;山地面积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3%,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5.9%;河流、道路、庄园占土地总面积的14.05%。活立木总蓄积量716.14万立方米,毛竹2535万根,树种689个,主要有杉树、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樟树、楠、柏、栎、油茶、油桐、毛竹、枫等,其中银杏、观光木、铁杉、红豆杉、鹅掌楸、伯乐树、银鹊树、香果树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树种。陈山的红心杉木,甲于中南,闻名全国,具有树干圆直、围粗节少、纹理致密、耐腐耐湿、不裂不翘之特点,是用于房屋、桥梁、家具、造船的上乘之材。樟木数量之多,闻名全国,有樟乡之称。安福药材资源丰富,尤以武功山是个天然的药场。属于草本的有野人参、沙参、黄连、苦参、玉竹参、细辛、七叶一枝花、八角莲、半夏、田三七、石斛、前胡、当归、白芨、白芷、白术、茵陈、草珊瑚等70多种;属于藤本的有过山龙、大活血、钻山风、淮山、威灵仙、青木香等24种;属于木本的有黄柏、乌药、厚朴、杜仲、十大功劳、半枫荷等54种。 

    安福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地表水人均占有量达715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达3960立方米,不仅高于全国平均值,也高于长江流域水平。地下水储量为3亿立方米/年,日平均产水量84.9万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约8.8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3.9万千瓦。全县水域面积11.29万亩,其中可养殖的水面为4.7万亩。水质肥沃,营养物质多。 草山草坡面积114.87万亩,有建立人工草场和发展草畜的良好条件。

    县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钨、铁、猛、砂金、石英、花冈岩、稀土、铅、锌、银、瓷土、石灰石等。尤以钨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全县钨砂的工业储量达10.8万吨。粉石英工业储量达5000万吨,纯度高。铁矿工业储量约3亿吨,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安福境内秦以前先民生活遗存,现尚未发现。上著先民的后裔分布迁徒情况无考。由于安福高山环立,山谷幽深,远离中原战场,因而代有名门巨族从中迁入。清同治八年(1869)全县人口达到458730人。由于战乱和灾荒,加之国民党军队对安福苏区的一再"清剿",到民国37年(1948),全县人口聚减至111161人。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人口繁衍,70年代,开始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人中为360646人,姓氏也从民国时期的137姓增至458姓。1998年全县总人口377526人,其中男姓194814人,非农业人口73677人,全县劳动力资源21.89万人,社会从业人员18.5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3.76万人,第二产业2.56万人,第三产业2.22万人。 

    安福,历史悠久,为江西18个文明古县之一。秦以前,先后隶属吴、越、楚。秦王蠃政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灭楚,今安福之地遂入秦国版图。二十五年(前222)置安平、安成二县。三国吴宝鼎二年设置安成郡,辖宜春、萍乡、新余、平都、安成、永新6县,隶扬州。这是安福历史上版图最大、建置规格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其疆域几乎曩括了整个赣中西部。唐武德七年(624)改名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清乾隆八年(1743)将安福上西乡12个都划给莲花厅管辖。从秦到清,安福县先后别称过安平县、安成县、安宁县、思成县、平都县、安复县、颖州、安福州。中华民国时期的1930-1934年,安福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赣西南、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安福一直属吉安市(吉安专区、井冈山专区)管辖。现辖17个乡,7个镇,4个国营林场,351个行政村,2234个村民小组,14个居委会。

    建国后,安福县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4.32亿元,是1949年的174倍,比1978年增长10.1倍,其中第一产业5.4亿元,第二产业4.2亿元,第三产业4.7亿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果业、毛竹、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了安福火腿、竹胶板和松香等项目的产业化经营进程;坚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了建材、矿产、食品、森工企业,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1998年底,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8%。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998年,全县耕地面积达37265公顷,比1949年增加2753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粮食产量达250285吨,是1949年的5.2倍,是1978年的2倍;油料总产达14666吨,是1949年的34.7倍;水产品产量达7915吨,是1949年的94.2倍;生猪出栏34.8万头,是1949年的32.5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兴建了社上、谷口、柘田三大水库灌溉渠系,农田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是1949年的2.3和1.7倍。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85241千瓦,是1949年775倍;机耕面积达8334公顷,是1949年的8.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37元,比1978年增长16.8倍。

    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3亿元,是1949年的141.8倍,年均增长10.6%,其中,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达2.98亿元,是1952年的73.52倍;集体经济工业总产值达8722.2万元,是1949年的27.3倍,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大增加,原煤产量达16.7万吨,是1949年的653倍;发电量达5052万千瓦时,是1949年的2526倍;木材产量达10.02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3.4倍。工业发展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69亿元,是1949年的202倍。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初步形成了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相互交错的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595.7公里,是1949年的11倍,比1978年增加256.4公里;货运量达188万吨,客运量达280万人次,分别是1949年的569.7倍和697.5倍。邮电事业快速发展,业务总量达1818万元,是1949年的86.9倍,比1978年增长62.9倍;程控电话机达15872余门。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县城人口达5.35万人,是1949年的2.6倍;建制镇达7个;城镇建房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1949年的19.4倍;县城规划面积达7.5平方公里。

    经济贸易繁荣活跃。199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亿元,是1949年的309倍;商业网点达5570个,是1949年的7.6倍;从业人员达11900多人,是1949年的8.5倍;农贸市场达21个,年成交额达1.9亿地;"八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99.17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9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7430万元.是1949年的63.6倍,年均增长8.8%,居民储蓄达7.68亿元,人平储蓄达1979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37元,职工人均年工资额达4505元。

    社会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各级各类学校达928所,是1949年的4.9倍;在校学生达80479人,是1949年的10.9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县有各类文化艺术单位30个;图书馆藏书10.1万册;电视地面卫星站达55座,电视转播台16座,电视覆盖率达85%。卫生机构达36个,病床数达90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981人,是1949年的5.98倍。 

    经济改革不断推进。农村改革日益深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加快了“五荒”招标承包和拍卖进程,“公司加农户”等具有产业化特征的经营形式逐步壮大,农村新一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面结束。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积极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坚持一厂一策,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拍卖等多种形式对国企进行改制,国企改制面达90%以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推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改革稳步发展。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逐步推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了"安居工程"。 

    秀丽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建县历史,传奇的革命经历,丰富的人文景观,蕴育了安福诱人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

    雄、奇、险、秀的武功山。武功山不仅具有泰山的雄伟、衡山的清秀、匡庐的烟云、雁荡的飞瀑,同时还有可与黄山媲美的奇峰、怪石、岩松、温泉。金顶,又名白鹤峰,海拔1918.3米,陡峭挺拔,绝壁千仞,立于极顶,可真正体味到“万里云山齐到眼,九天日月可摩肩”的意境。明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览武功山并留下长篇游记。南宋丞相文天祥也亲为武功山葛仙坛书匾。武功山腰的三天门有乾隆皇帝御封的“银杏王”,观音岩有千人灶、万人锅。九龙胜佛禅林二仙洞有红军游击队开办的“红军医院”。 

    枫田镇境内的中溪八景、五马回朝,山庄乡境内的黄公洞、真济泉、聚仙岩,寮塘、甘洛乡境内的书冈山陶渊明读书台,彭坊乡境内的石门山、瓜畲乡境内的尼山,洲湖镇境内的龙潭、长砻洞、石钵泉、小石屋、棋盘石、七星井等都有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绝妙景观。得天独厚的山川灵气造就了一代代风流人物。唐代高僧禅宗七祖行思,宋医药家刘元宾,文学家刘龠,诗人王庭,爱国义士王炎午,元代诗人周霆震,明代忠烈刘球,教育家李明勉,内阁大学士、状元彭时,外交家刘戬,理学大师邹守益,三部尚书欧阳必进、周嘉谟,爱国女诗人刘淑英以及现代的爱国诗人王礼锡,数学家王福春,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和人民解放军七位将军张强生、毛少先、童炎生、欧阳奕、廖明、黄厚等都诞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悠久的建县历史,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保存至今的著名建筑有东山文塔、孔庙、凤林桥、莲航庵、洞渊阁等。其中东山文塔、孔庙已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孔庙已于近年修复一新,现在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

     2010年的远景目标和未来展望 

    "九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解决现有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力争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

    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基本实现工业化;在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本战略是:立足县情,举全县之力围绕”重农、强工、活商、富民“八个字作文章,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求农业上特色,工业建支柱,商贸有突破,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收入上台阶,把安福建成“农业大县、工业强县、财政富县”。 

    采取的措施是:一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实现工业高效快速发展,发展和组建建材集团、森林工业集团、纸业集团、机械工业集团、火腿集团、矿业集团。三是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经济的后劲,主要抓好电力、水利、交通、邮电等方面的建设。四是大力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下收入,积极搞活金融市场。五是主攻市场,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搞活流通,加速培育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商贸组织。六是加速城镇建设步伐,切实抓好环境和耕地保护。七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