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潮起潮落·活动专栏】
>>美丽的江西>>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吉安县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吉安县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boarduck(2003-04-11 08:11:49), 站内信件
吉安县 
 
 
  
■ 地理位置

    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位于东经114°27'-115°30',北纬26°38'-27°37'横跨赣江两岸,版图呈“人”字形,周边上吉水、吉安市、永丰、兴国、泰和、永新、安福、分宜、新余、峡江等10县市接壤。南北长约108公里,东西宽约109公里,京九铁路、105国道、赣江穿境而过,县城敦厚镇,距行署所在地吉安市12公里,离省会南昌231公里。

■ 自然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770平方公里。境地内地势大体由东南向赣江逐级降落,西南及北则向东倾斜,从三角边境依次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2%。东南边境为大乌山,海拔高度1204.5米,是本县最高点。中部地势平坦,多为河流汇聚处,形成狭长的河谷平原,海拔高度均在50-60米。 境内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干支流年平均水流量49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44万千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控明的磁铁矿工业储量1.26亿吨,烟煤2766万吨,还有锰、钴、钨、铜、砂金、水晶、油页岩、石膏、石英砂、焦宝石等30余种矿产资源。 本县地处中纬,受暖湿气流的交替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3°C,年平均降雨量1458毫米,无霜期277天。具备多种农作物生长的良好农业生产气候条件。 1998年全县总人口54.75万人,劳动力资源3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5万人。全县有汉、畲、回、壮、蒙古、满、苗、瑶等八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以上。少数民放中,仅畲族属于聚居性质,主要分布在东固、前岭等乡镇,其他少数民族均散居在全县境内。 

■ 行政区划 

    夏、商朝时期,地属扬州西境,至周朝归属越、吴、楚。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置庐陵县,属九江郡,县治设在今泰和县西三里;自汉经三国、至晋,曾有桓亭、高昌之称,隶属豫章、庐陵郡,县址设在今泰和县西北30里;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县名石阳,隋开皇10年(公元590年)复庐陵县名,民国三年(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县治在今吉安市,隶属称谓多有变更。解放后,析石阳镇置吉安市,县市同城。1979年10月,县治由吉安市五岳观移于敦厚镇,全县设19个乡,10个建制镇,共432个村委员会,12个居委会,3726个村民小组。全县12。66万户。

■ 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5.7亿元,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10.5%;改革开放20年,年均增长15.8%。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7亿元,是1949年的88倍,平均每年递增9.4%,其中改革开放20年中年均增长4.3%。全县有耕地4.97万公顷,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造林绿地化百佳县,全省瘦肉型猪基地县。199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公顷产量4086公斤,比1949年增加了3135公斤,油料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241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793公斤。全县林用面积17.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4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2.4%上升到54.8%,其中人造湿地松近20年发展迅速,达6.67万公顷,为全省之最。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了湿地松基地,予以充分肯定。建国初,全县只有1座小水库,2座小水陂,灌溉2000余亩。到1998年,全县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38座,小(二)型水库184座,山塘水坝2600多座,机电排灌工程1900余座。这些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8万亩。还有万亩防洪堤4条。农业机械决动力已达12.2万瓦。 

    建国初期,是办工业以手工业和小作坊为主,总量很小。七十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兴建了化肥厂、针织厂、柴油机厂。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县致力于工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糖、酒副食品加工业、粮油加工业、林产化工业、建材工业为支柱的县乡工业体系。1998年上述产业占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的60%以上,一批名优特产品颖而出,吉安10度黄啤酒1990年获轻工部A级产品称号,1997年获全国名牌啤酒称号,庐水牌水泥获省优,为全省同类产品唯一质量免检产品,吉固子酒被评为省优名酒,吉州仿古瓷、松香等产品深受海内外客商青睐。1998年,县内拥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生产企业2800多个,是1978年的5。2倍。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7645万元,是1949年的5000倍,比1978年增长31.9倍,年均递增1.9%。1998年全县乡村工业现价产值达8.3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70%以上。

    财政收入1983年摘掉了国家补贴的帽子,成为财政上缴县;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成为全区除吉安市以外第二个财政收入“超亿元县”,199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322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3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43元。1998年,全县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11.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9.6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9.75亿元。 199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倍,比1949年增长122倍。1998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2.43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批发为龙头,专业批零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 194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23万元,1998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亿元,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到325万人次、314万吨。邮电通讯业已实现程控化、数字化。1998年末全县拥有电话机1.2万部,比1980年增长8.3。此外还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918户,无线寻呼用户5727户。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342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34.6倍。 1998年全县有水电站27座,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年发电量近8000万千瓦。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

    县城自1979年从吉安市迁出,经过近20年的建设,成为一座面貌新、功能齐的新城,县城规划科学合理,获全国城市规划先进县称号。城内有15条棋盘状街道,总长16.8公里,均铺设水泥路面,路宽30至50米;供水供电设施齐全。县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万吨,县城效建有110千伏供电线路,到1998年底,县城拥有住宅面积56.8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0平方米。城区绿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26%。同时,全县农村集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大小集镇只有18个,1998年发展到36个。 

    1998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到4720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和单位103个,人数近1.6万人,收缴养老保险金9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6元。 

    1998年,全县有科技人员9174人,其中从事教育5772人,卫生1289人,其他2055人。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217人。全县有中学37所,在校学生2.79万人;有职校3所,教职工205人,在校学生797人,1998年,全县共有小学358所,教师32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2%,小学升学率达91。33%,扫肓、“普九”通过省评估验收。1998专业技术人员1039人,其中:西医388人,中医122人,护士335人,中药士(师)82人,西药士(师)69人,检验士(师)59人。1995年,兴建了一栋建筑面积为1677平方米,集预防保健和临床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妇幼保建楼。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天祥纪念馆,位于县城东侧105国道与吉井公路交会处,交通便利,风景优美,馆体雄浑富丽,陈设内容丰富,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参观人数达10多万人次。君山湖,位于县城南侧,湖区水体清澈、绿树环抱、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雅,是水上娱乐、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位于永和镇的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盛于南宋,衰于元代,现存24座古窑遗址如网似岭,是全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白云山,位于富田乡与东固镇接壤处,山高林密,白云缭绕,景色秀丽,与山下曲折幽深、清波延绵40里的白云山水库交相辉映,可供游人休闲避暑。革命旧址东固平民银行、陂头“二·七”会议旧址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浏览的好场所。 

■ 未来展望 

    我县力争到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全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此,全县将围绕实现农民增收,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围绕企业增效,着力强攻工业;围绕财政增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增强综合实力,着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坚持科教兴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社会稳定,把一个繁荣、文明、富裕的吉安县带入二十一世纪。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