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潮起潮落·活动专栏】
>>美丽的江西>>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泰和县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泰和县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boarduck(2003-04-08 19:01:44), 站内信件
泰和县 
 
 
  
■ 地理位置

    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吉安市西南部,北纬26°27'-26°59',东经114°57'-115°20',东南邻兴国,西南毗遂川、赣州,西接井冈山、永新、北与东北连吉安。“地控水陆之衡,江山映带,在收眉宇间”,是丰饶的吉泰盆地腹地。 

■ 自然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665.41平方公里.地处罗霄山肪万洋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肪和武夷山脉雩山向西北斜落的山麓交汇地带,总的地势是东、西部高,中部低,自东西两侧至横贯中部的赣江逐级层层下降,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盆地地形。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和平原。泰和为正宗乌骨鸡产地,古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泰和乌骨鸡以其独特的观赏、药用价值和保健、美容、防癌三大功效名闻中外,为历代皇宫贡品、世界珍禽。境内蕴藏丰富的钨、石膏、瓷土、型砂、铁、钾盐、石灰石等26种矿产资源,其中:石膏、石灰石储量列江西第一;境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可开发水能达18万千瓦;森林覆盖率50%,活立木积畜量达450万立方米;境内多为小平原盆地。泰和地处亚热带中部,临近太平洋,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日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 人口

    1998年末全县总人口50.18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8人.有汉、满、蒙、回、壮、苗、畲、独龙、维吾尔、高山等十一个民族。全县劳动力有21.59万人。 

■ 行政区划 

    泰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二年(591),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为泰和县。虽几经州、县变化,“泰”、“太”更替,而自明洪武二年(1369)以来(除苏区四年"万泰"之外),“泰和”之名一直沿袭至今。泰和现设17个乡,9个镇,1个垦烈殖场,367个村委会,3368个村民小组。

    经济和社会发展 综合实力 建国50年来,泰和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13亿元,比1949年可比增长36倍。其中第一产业8.34亿元,第二产业4.91亿元,第三产业4。8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46.4:28.2:25.4。

■ 农村经济

    全县耕地面积达48582公顷。199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99亿元,比1949年增长17倍.粮食总产量达27.15万吨,比1949年增长526倍;生猪出栏38.43万头;肉役牛饲养量19.8万头;全县乌鸡饲养量达2000万羽,甘蔗产量8.33万吨,果园面积4217公顷.实施吉湖和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效明显,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县建立优质稻、瘦肉猪、车前籽、红瓜子、百合、花生、茶叶、大棚蔬菜、沙田柚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70多个,已承包、租赁、拍卖“五荒”土地1千多公顷,涌现出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经营大户300多户。农产品商品率达74%。农村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 工业经济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食品、粮油饮料加工、建材、轻纺、印刷、化工、森工等技术产业,开发了白凤乌鸡酒、复方乌鸡口服液、阿婆炖品、七星酱菜、玉华水泥等一批地方名牌产品,年产值超千万元、利税上百万元的企业达20多家。1998年,全县完成独立核算工业现价总产值14.41亿元,比1949年增长300多倍,其中轻工业9.45亿元,重工业4.96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有钨精矿603.7吨,甘蔗机制糖9319吨,水泥10.7万吨,饲料43825.25吨,乌鸡酒968吨.全县工业结构日趋完善.五十掉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乡镇工业取得迅猛发展,1998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达1723上,企业从业人员达1.11万人,工业总产值达9.11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2亿元. 

■ 交通邮电 

    泰和县位交通优越,公路105、319国道在县城纵横立交,境内公路里程近70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60公里,乡乡村村通公路;千里赣江流经境内45公里,上溯赣州,下通长江;铁路京九线在县内设有三个站,位于县城的井冈山站,为全线最大的县级站,境内铁路里程65公里。1998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05万元,比1949年增长1272倍,年末电话机总数达1。3万部,无线寻呼用户6114户,移动电话2191户。

■ 固定资产投资

    199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32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04亿元,城张集体0.89亿元,个体投资1.39亿元,投资结构打破了由财政拨款的单一投资形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元化投资格局。重点工程建设有新进展,南车水库枢纽工程已竣工通过验收,并已下闸蓄水,灌区工程筹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上田110千伏电站、雷岗电站已完成前期工程,投资500万元的老云盘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已基本完工。

■ 城镇建设 

    至1998年,全县城镇人口达21.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万人;建制镇达9个;城镇设施日臻完善,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达22.25平方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日益加强.

■ 商贸外经

    199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亿元,比1949年增长90倍,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1%.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1998年,全县完成签约外资890万美元,实际利用68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275万元. 

■ 财政金融

    通过大力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和严格控制支出,1997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11亿元,比1978年增长20倍,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0.87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9.7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11.52亿元. 

■ 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泰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1998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40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3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47亿元,增长227倍.收入的增加,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吃”已由粗至精,向营养化发展,“穿”由单一至多样,向时装化、高档化发展;“用”由低到高,向享受型、舒适化发展。过去望尘莫及的高级音响、摩托车、私人电话已步入居民家庭,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 社会事业 

    泰和十分关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这些方面的投资。科技方面,重点抓好优质高产作物繁育及其产品开发、乳肉兼用牛综合技术开发、电子计算机应用等8个科技项目,使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有较大进步。教育方面,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育“两基”步代加快,1998年全面通过省政府验收达标。卫生方面,卫生机构和设施不断完善,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方面,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群众体育活动跃有序。 经济改革

     泰和是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色农业、乡镇企业和科技兴农、招商引资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区先进县。近几年,泰和乌鸡酒厂、水泥厂、制药厂、染织厂等多家企业实行了产权转让改革,县农药厂、制革厂,百货公司、正泰饮料公司等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和租赁、承包、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改组、改制、改革,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 名胜古迹

    泰和历史悠久,天工造化创造了不少奇妙的自然风光,把泰和的山山水水装点得秀美如画。最负盛名的是文化名山--武姥山,即武山,仙岩迭翠,古木参天,资源丰富,为“西昌八景”之一。名闻中外的世界珍禽--泰和乌骨鸡即发祥于此。县城东面龙头山钩子脑塔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江西名塔。秀峰奇石的紫瑶山,幽深莫测的二狮岩,也是名闻遐尔的名胜。雄踞县城东侧的快阁是全国闻名的古阁建筑之一。它以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而名闻天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可供观览的还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士奇墓、罗钦顺墓,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国际示范点,以及湖光山色的南车水库等。 

■ 未来展望

     面对跨世纪的发展机遇,泰和提出了“九五”期间至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即抓住京九铁路贯通、全省生产力布局南移契机,加强农业,主攻工业、繁荣第三产业,放手发展“三民一外”经济,着力建设一区(文田新区),开发二景(杨士奇森林公园、南车水库水上乐园),突破三品(泰和乌骨鸡、肉牛、果品),发展四带(京九沿线的林果带、创汇农业带、乡镇工业带、第三产业带),拓展五业(食品、化工、制药、饲料、建材、机电),努力把泰和建成京九线上新型的中等城市,赣中南最大的食品加工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泰和,这块滋润了代代文明,造就了萃萃英才的安泰详和之地,正以其崭新的姿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钟声。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