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沁园春---文学评论】>>【散文】>>春桃愉悦尽芳颜

主题:春桃愉悦尽芳颜
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4-06 20:58:00), 站内信件
                春桃愉悦尽芳颜

                 读《桃花行记》

    关于散文,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其特征即是散中见集,《桃花行记》就是这种很好的代表。

    文章开始,作者交待了时间与地点:“三月,我终于盼来了桃花。湖北宜昌西陵峡口,昭君园。”虽简却应了开门见山的特点,让读者很快地进入作者所设定的情境中,这对于一篇文章来讲,是成功的一半了。

    紧接着的描写,是简单的介绍,这种介绍从总体上概括了桃园的来历与特征,为以后的行记留下了提示,从而体现把握全局的构想。“昭君园即桃花村,因满园盛开桃花而载誉,更因其为长江三峡的起始点而扬名。”这种概括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也是在简单中给大家以最准确的印象。 

    进入桃园是作者的重点,所以写的手法变得细致起来,让你随着作者的眼光,亲临这桃园,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描写中带给你的遐想。而其从层次上,介绍了寸桃、碧桃和白桃三种有代表性的桃花,让你在介绍中得到一种色彩的感受,让你把关注点集中在作者需要的体会上。散文虽然需要层次,而这种介绍完全可以打动读者,而给我们以散中见集的韵律。

    其时,可能缘于初春的气候乍暖还寒,园里的桃花并未尽开。从进园的高处俯瞰,只稀稀疏疏地绽开几株,红白相间地点缀于青山绿草丛中,在细风中时隐时现。即便是这样,也足以吸引众多的游客竞相前往,以一睹桃花之芳菲。 

    寸桃算是最抢眼的了,满枝的猩红色,像是哪位仙女不一小心泼洒的朱红,高贵而优雅地悬垂于枝头,把一片青山映衬得千娇百媚。 

    粉红色的碧桃呢,该是仙女的粉面了。几分娇羞,几分矜持,就连树形,也是婀娜多姿。有的似乎已经过了花期,满地落英缤纷。心善而多愁的女子步于树下,怕是要黯然垂泪了。伸出手,一片花瓣恰落于掌心。近闻,有淡淡的香味,雅而静,幽而绵。 

    重瓣的白桃,便又是另一番韵致了。洁白的花瓣层层叠叠,迎风而展,这,是不是王昭君浣于溪畔的轻纱?如针的新草一簇簇环拥着树干,好似天然的绿裙,装缀、守卫这圣洁的花枝。


    只有树上的桃花,那是静的景物,为了活跃行记的情境,作者又着重的对动的情境进行了拟人式描述:“几只喜鹊停在松树的隙间观察着游人,时不时地尖叫几声,或舒展一下花白的翅膀。藏于丛林深处的小黄鹂婉转的歌声,使整座山林都灵动起来。”“而对游人的描写,更令我们在行记上有了较深的体会。“园内很多游人,有的席地小憩,有的傍树留影,还有几位年纪稍长、学者模样的人兴致正酣,已经开始吟诗了,崔护的《桃花》,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细细重温、品味,竟仿似亲历,仿若昨天。 

    文章的最后,作者以两段来写行记的感受,这是作者此文的中心点,而在读完前面的描写后,能否也体会到作者的如此心境呢?
    “幽幽曲径窄了起来,桃花也愈加稀疏。再行几步,便是一波碧江。沿着鳞光乍现的江水放眼望去,江南,远山青黛,日朗乾坤,如画,如诗,如幻,如梦。突然有些后悔于自己不擅丹青笔墨,欲把大好美景跃然纸上,竟如此乏力。
    沿旧路返回,风劲了些,碧桃树下起了桃花雨,纷纷袅袅。枝头依然是群芳争妍。沐浴花雨之下,不知不觉竟会感受到几分凝重。闭上眼,黛玉葬花的景像便浮于脑际。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界的轮回,却也可掀起人们对于花开的赞美,对于花落的伤悲。来年,依旧会花开花落,但愿每位赏花人都永远保持一份愉悦的心境。”
 

    作者在文中从结构到段落,简繁得当,用词朴素,文笔清新,让我们在欣赏中得到一种淡淡的心境,用作者的愉悦感染着你,而你也会更多地体会作者行记的目的。真可谓:“春桃愉悦尽芳颜,窄暖还寒两相知”    


----
品头论足请到广社【评论空间】

关注社会请到北社【社会热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