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4-05 16:40:44), 站内信件
|
《麻姑仙坛记》与颜真卿:二
三.麻姑山与麻姑仙坛简介
麻姑山位于江西抚州南城县西,离县城约十华里。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但这里山势秀丽,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物产丰富。秦时,大学者华子期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在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赞美麻姑山的诗篇悬崖上碑额和摩崖造像。
麻姑山仙都观宇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庙,庙内塑有麻姑像。在当时来讲,李唐崇尚道教,麻姑山在当时及以后的宋元明各朝,成为了东南一带的道教中心。有关麻姑的传说,请参见附后之转载文章。
但对于我来讲,这些都不足于论,麻姑山的所有精彩均在于:公元771年,颜真卿在这里游览,撰写了一部千古流传的书法作品:《麻姑仙坛记》。
附:麻 姑 考
麻姑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
“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继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又说:“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麻姑传》全抄上文,仅在传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
《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内容略同。但上述二传皆无王远与麻姑有亲属关系的记述,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却谓:“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为后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传》以其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而闻名于后世。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更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在此《麻姑传》和后世文人称引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又有称名麻姑的女仙出现。
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一引《齐谐记》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时人,称“太元八年,富阳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③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所记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④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⑤。
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
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⑥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⑦
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⑧《
异苑》卷五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⑨大都亦为托名麻姑而来。
《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
注:
①③ 《太平广记》第2册369~370页,第3册926~927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 《道藏》第5册4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 《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140页,62500页,62186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
⑥ 《全唐文》第4册342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⑧ 《夷坚志》第1册391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⑨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52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