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超级评论>>音乐会>>上海闻《猫》记

主题:上海闻《猫》记
发信人: derud(奥菲欧)
整理人: sisi8597(2003-04-07 05:00:35), 站内信件
deRud 著

Life's but a walking cat,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its hour at the theatre.
                                             --deRud after Shakespeare

“格莱高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蟑螂。”卡夫卡名作《变形记》的这句开头也许是二十世纪文学经典中最惊世骇俗的开篇。昨晚我在上海大剧院,发现自己处在舞台上的一群猫中间。大学时的英美文学老师常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这些近乎于神的人物和福克纳《Sound and Fury》中的白痴乃至卡夫卡的蟑螂作比较,来说明严肃文学中神性泯灭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沦丧。把这个道理套在《猫》剧上也不假。我不是个Ailurophile。尽管事先告诫自己万万不能用衡量和欣赏歌剧的标准和方法观看音乐剧,但随着音乐的行进和歌唱的开始便不由自主起来。

之前在大剧院小剧场参加过一次音乐剧的普及讲座,《新民晚报》资深文艺记者杨建国先生,大剧院副总钱世锦和上音音乐剧系艺术中心刘总监均作了发言。杨先生特别参加了大剧院为宣传此次音乐剧所组建的记者团,赴欧洲采访,当然也到了专门上演《猫》剧的新敦伦剧院。刘总监俨然是个学者,演讲时运用了诸多音响资料,结束后还请学生当场表演了几段音乐剧名段,无疑也包括了《Memory》。钱总在为观众分析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时深入浅出地讲到“在歌剧中,演员不一定要看上去像剧中的角色,但是音乐剧中就要演什么像什么,帅小伙一定要帅哥来演,靓妹则要标志的女演员来演”。此话固然不假。大剧院的《猫》剧俨然成了“视觉剧”,奇幻的灯光创造出令人兴奋的效果。虚拟乐队由扩音器传来震耳欲聋。约莫一个月前纽约百老汇18部音乐剧演职员大罢工,抗议剧院方为使用虚拟乐队而削减乐队人数。这一争端最终和解。可见国内宣传声势浩大的“原汁原味”的《猫》只不过还停留在捡捡“洋垃圾”的层次。

“垃圾”一说并非无中生有。《猫》剧除了第二幕剧院猫格斯回忆年轻时扮演海盗格洛泰格一段“船戏”外,整个场景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垃圾桶内,还时不时有新鲜垃圾落入。开幕时“杰利科猫”的合唱在电声乐队诡异玄秘的伴奏下倒也显得气氛隆重,很容易吊起人的胃口。之后第一幕的其他段落则落入俗套。整个音乐剧就是一场猫的自我介绍。音乐虽有猫的主导动机穿插其中,但全然是集成曲的架构。而被赋予人的思维的猫则在舞台上看起来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因为这些猫显然不是为剧情所服务,场景前后显然缺乏整合性和连贯性。或者换一种说法,这出音乐剧根本没有剧情,没有故事性可言。在瓦格纳的歌剧中也有会思考的巨龙和会说话的小鸟。然而如果把《猫》中的动物换成狗或者直接是人,再在台词上相应稍作变动,我不觉得会有任何区别。一只只猫在台上跳舞,穿插着自我介绍、技艺的卖弄和吹嘘,就像是马戏团的杂耍。劳埃德·韦伯在选取艾略特为剧本时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诗本改编成剧作后剧中“斗包袱”的次数和以猫作主题的新鲜感,显然缺乏对整个剧情的融会贯通。观众熬了一个小时之后总算等来了魅力猫在第一幕结束前唱的一小段《Memory》,群情激动。特雷弗·努恩的舞台设计色彩斑斓,创意非凡,然而也仅仅停留在视觉暂留的层次。英国导演在舞台制作上趋于保守是众人皆知的。努恩去年在皇家歌剧院为尼古拉斯·摩尔根据大屠杀题材创作的歌剧《苏菲的选择》即为一例。

第二幕较之第一幕精彩。剧院猫阿斯帕拉格斯·格斯的唱段在管弦乐和歌唱家的渲染之下充满怀旧色彩,音乐平和疏缓,也是自开幕以来极少能让人细细品味的唱段。格斯回忆起扮演海盗格洛泰格的音乐是整出戏中最具戏剧性和歌剧性的。这一“戏中戏”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列昂卡瓦罗的《丑角》乃至沙翁《哈姆雷特》第三幕便有戏中戏手法的运用。《猫》剧的戏中戏运用还是成功的。陈年的旋律、格洛泰格和格里德伯恩模仿意大利歌剧的爱情二重唱和格洛泰格与邂罗猫打斗的场景交相辉映,情趣盎然,虽然后者显然也是受到理查·罗杰斯《邂罗孩子进行曲》的启迪。扮演格斯演员的演唱不俗,将一只历经风霜的演艺圈老猫演的栩栩如生。之后的戏又流于嘈杂的标签音乐,也就是为每个出场介绍的猫刻划上复合其性情的音乐风格。比如摇滚猫的出场音乐犹如“猫王”的乡村歌曲。魅力猫再次返场演唱终曲前的《Memory》引起全场的高潮。遗憾的是演员的声音呆板僵硬,演唱毫无灵气,魅力全无。最后的升天及领袖猫的戒律和忠告也许是家长们的最爱,因为可以这是向孩子们灌输品德教育的绝佳良机。无奈中文台词翻的牵强附会,流于字面含义。如果孩子们从音乐剧中学到区分猫和狗和善待动物的重要性已是万幸。

《猫》剧在申城掀起了一股音乐剧热潮,这是前所未有的。由《猫》连带而出的诸多附带商品,诸如《猫》的配套书籍、DVD和首日封等。其中不乏制作精良的纪念品,也有草草了事的出版物,不仅损坏了出版社的名声,对音乐剧及剧本本身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一些音乐学家还在孜孜不倦地争取将音乐剧划入古典音乐范畴以证明古典音乐仍拥有广泛的大众市场之时,演出本身已将其归入了流行音乐的行列。演出前我和酷爱瓦格纳乐剧的上音音乐学系毕祎硕士聊到了音乐剧,他的一番话很有道理:“音乐剧有高潮,瓦格纳的歌剧也有高潮。只是瓦格纳的高潮是在数小时的沉寂和积累之后爆发的,而音乐剧则充满高潮,接连不断。后者在生理上不可能达到,在音乐上也同样无法接受。音乐剧只是在刻意制造高潮和亢奋效果以获取好感。”似乎在所有的舞台剧中只有音乐剧会有停演的惯例。此次前来的《猫》据称是音乐剧中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部,虽然已在新伦敦剧院停演,但还由一班演员做世界巡演,此次上海也是其中一站。不知道这一惯例是否已经说明了音乐剧的生命力。

传闻韦伯藉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他的《大提琴协奏曲》之际前来中国,并透出风声,意欲让央音授予其客座教授的荣誉头衔。央音高层经过讨论,婉言谢绝。中国学术界对劳埃德·韦伯的态度可见一斑。当我走出大剧院,淋着大雨奔向车站,等车之时无意间听到一对也是刚刚听完《猫》剧,正在候车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夫妇的评论,颇具代表性。

“今天人倒是蛮多的。”

“赠票和公家买票的多啊,我们不也是?”

“你觉得《猫》怎么样?”

“哎,还能怎么样。荒诞剧加闹剧而已。”

是也是也。





----
=+=+=+=+=+=+=+=+=+
就是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