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4-05 09:23:21), 站内信件
|
〖佛 教〗
唐武德二年(619),如石大师云游至丰,创建永安寺院(后改称寿昌寺);元贞元年(1295),铸大钟悬于钟楼。据考,为县内早期寺院之一。
唐开元时(713—741)佛教在南丰进入鼎盛期,至民国32年(1943)县城地藏寺建成时止,县境内先后建起大小寺院、庵堂178座,其中唐朝代兴建的最多,达67座,以县城直钟巷寿昌寺最为庄严,初建时山门面水(今上水关口)方丈背山(今廓背园)规模甚大。寺庵遍布四境,县城较为密集,不少寺庵历经重修。明末以后,寺庵日渐有圮无修,至解放前夕,剩下较完整寺庵仅36座。1966年只剩有25座。“文化大革命”时佛庙道院被列为“四旧”之首,悉遭捣毁,殿堂院舍均被改作它用。
各处寺庵,在其兴盛时期,各有为首僧尼主持。如县城寿昌寺建寺以来,高僧辈出。曾获宋仁宗御赐黄绫大袍与厚礼的圆觉禅师和受到宋哲宗召见、赐予真如法号的真如禅师等高僧,就是在这寺中出家、当住持的;现在信持演成法师,1980年时被邀时京参观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盛典和参与日本国教友会见活动。
明代时,县设立僧会司于东门外保福寺内,以掌理佛教事宜。出家僧(和尚)尼(尼姑),全属自愿;不出家之佛教徒,称“居士”(俗叫“斋公”、“斋婆”)。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腊月初八为佛祖成道日,二、六九月的十九为观世音菩萨诞辰日,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诞辰日等,为佛门的“大斋期”,均举行较隆重的佛庆活动,宗教礼仪异常壮严、肃穆。解放前夕,南丰有和尚58人、尼姑16人、居士近千人;现在有出家僧尼26人,其中尼姑16人,而坚持月食朔望或6日、10日素斋的信众,遍及全县民间,其中多数为中老年妇女。
建国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于1952年成立南丰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县委统战部设立民族宗教办公室,组织与推动佛教界人士学习政治时事研讨佛经、正确地弘扬佛法,调解内部纠纷,协助民政部门救济无依无靠的年老僧尼,推举宗教界代表人物当县人大代表或县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佛教协会筹委会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活动。1981年1月9日,在县城召开佛教工作会议。有35名佛教界人士出席。会议传达中国佛教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新形势下南丰佛教工作和县佛教协会组织诸问题。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先后收回、修复县城内之寿昌寺、地藏寺、南台山寺等寺院。重塑或镌刻毁坏的佛象,重建南台山宝岩塔等,并重新接待来观光的香客和游宾。每逢佛门大斋期,寿昌寺、南台寺、地藏寺和石佛龛等处,前来烧香供奉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坐夜达旦念佛育经的信众最少也有百人以上。各乡镇亦修复20多座“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捣毁的寺庙。到目前为止,全县有省级开放寺庙1处(地藏寺),地级开放寺庙1处(寿昌寺),县级开放寺庙4处(南台寺、大觉寺、军峰寺、龙华寺)。
〖道 教〗
道教,是传入南丰最早的宗教。
世传东晋时,许吴二真君由江乡咒水行药、伐恶、治病、炼丹于今县城北门外,后世存有丹井,得名仙君观;唐大和(1675)年间,改名福寿;治平元年(1064),易名清修;几经圮毁修复,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焚毁。
唐昇元元年(937),汉张道陵十八世孙张洞宣于境内石仙岩(宋治平中改为石仙观)修炼。随后境内各处兴建道观20余座,其中的清修观、石仙观、灵都宫、长安观、南台道院、妙灵观、紫霄观、炼丹观等处,均为世人称为“道教洞天福地”。元代后,道教由盛而衰,圮毁的观宫修复者甚少,今无一存。
南丰道教分“全真”、“正一”两个教派;教徒统称“道士”。全真派道士出家居道观,修炼真形;正一派道士不出家,居家设有道坛,或应地方所请祷祈一方平安,或为丧家做道场超度亡灵,徒众远比全真教派多。
明代时,县设“道会司”于县治东灵都宫,掌理道教事宜。到清末时,全真教派道士已基本绝迹,正一派道众也日见星稀,建国后,仅遇有所请时,一些道徒才重操旧业,为丧家做法事。
〖天主教〗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爱尔兰籍神甫雷夫泽始来南丰进行天主教传教活动,于市山三江口建教堂1座。义和团运动时期被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爱尔兰籍神甫再次来南丰传教,并改在县治北关口城郭内侧兴建新教堂1座,占地20余亩、房舍40余间。尔后,又分别于望天、潋注建分教堂各1座,于沙坪、石邮设传教所各1所,于军峰山近处横排盖避署教房1幢,供神甫避署之用。
南丰天主教属南城天主教区管辖,全县受洗礼入教人数时多达1000多人,大各潋注村40余户人家的神龛上,皆安置的是玛利亚圣母像和十字架。每年圣诞节日、耶稣复活日、圣母降临日和圣母升天日,为教徒们四大赞礼节,均进行较隆重的宗教庆典活动;每个星期日为宗教礼拜天,均在教堂内举行祈祷活动。南丰天主教会,通过办点慈善事业来扩大宗教影响:1933年开办新民小学1所;1939年开办西医门诊所1所;1941年曾设立施粥站及救济点以救济逃难来到南丰的难民。
建国后,外籍神甫随即离去,教堂活动随之停止。1951年成立南丰县天主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筹备委员会,1953年改为南丰县天主教反帝爱国委员会,在县民族宗教办公室的指导下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参与政治协商,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消失,活动随即停止。1970年拨乱反正后部分教徒重新恢复活动。
〖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基督教一派“卫理公会”来南丰传教,于县治老衙前西侧建教堂1座,称为“福音堂”,并在太和镇汤王排建教堂1所。卫理公会信仰上帝,首任传教牧师为胡嗣澄。至解放前夕,历任牧师计有11名,均为中国籍人,教徒120人左右。建国后,有牧师2人,教徒20余人。不久,与内地会教派合并为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福音堂随即关闭、改作它用。
〖内地会〗
“内地会”为基督教新教派(即耶稣教),于民国20年(1931)传入南丰,传教牧师系德国籍人,在盱江东路建教堂1所,称“耶稣堂”,教徒百余人。建国后,外籍牧师随即离去,旋即与卫理公会合并,有牧师1人、教徒39人,各自进行祷告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