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sy2k(末世灵童)
整理人: yerk(2003-04-06 14:42:54), 站内信件
|
〖有人说:网络的发达,让广播变得更加不堪一击。但我要说:广播的衰落并非源于网络的发达。〗
前段时间,广州某电台气势汹汹地推出“打造广州广播新声势”的宣传,其卖点之一,就是招集了许多人气高企和请回了一些久违了的广播界名人,将不少原已远离了广播许久的旧听众拉了回来。如此声势浩大,节目版块铺天盖地地推出后,听后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广东广播缺乏的是“突破”。
之前一直认为,改版就意味着改变,改变就必然要有创新和进步,即使依旧是那一拨人,尤其是对于那一拨早已退出广播界,如今又耍一番回马枪的老前辈来说,否则,改变(或说是再出现)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但结果是让我失望的,一帮知名的主持人,做着一些早已品牌化的节目,还是那样的内容,还是那样的策划,完完全全地换汤不换药,依仗着一群老听众,支撑着所谓的收听率。该电台在其宣传中重点渲染“激活”二字,可见,其目标是要重新激起开始“没落”的广东广播的活力,可惜,在没有“突破”的改变之下是事与愿违了。
二十年来,广东广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原因正是其不鲜“突破”。从八十年代突破传统地开创以主持人为中心的时段版块播出的“珠江广播模式”,到尝试24小时全天候广播、户外直播,再到尔后的主持人的听迷会,以及一些创新大胆的节目类型的尝试(最经典的就是FM96.2的《零点1+1》),尤其是在踏入了90年代以后,大面积地开展各类型DJ选拔赛,吸纳了不少风格各异又颇具潜质的广播新人,而在及后的几年里,广东广播无不是靠着从前的这一批从前的“新血”来支撑着。再到后来,出现的“电台+传播公司”的广播合作模式,使主持人素质及节目质量都更趋专业化和商业化,而这一种合作的模式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然而,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广东广播似乎失去了从前的这番创新进步的态势,或许同一种模式运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是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的,又或许说,广东广播所运用的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DJ选拔赛仍旧每年都在风风火火地举行,甚而是到了泛滥的地步,但在其中已经难觅惊喜了,广播新人素质平平,偶尔出现那么一两颗“闪亮之星”,其光芒也是稍纵即逝。而“电台+传播公司”的运作模式的确是促进了界内的人才流动,但同时,其商业化的逾发加剧也同样成为了广东广播的桎梏。所谓的人才流动,只是狭义的“流动”,来来回回是那一拨人,在为数不多的几间知名的传播公司之间进进出出,而作为专业人才交易所的传播公司,一心专注于力捧现成人才(其现象类似于香港乐坛的“造星运动”),而对后备力量的培养显然不足。在节目策划方面,商业味更是越发浓烈,在《被阉割的收音机》一文中提到的医疗广告节目侵入收音机的现象也只是沧海一粟,为各广告商特地开辟环节,又或是变着花样搞一些无聊的游戏,然后将这一个个充斥着商家名称的节目环节和无聊游戏贯串成一个不伦不类、没有主题的节目;另一种方式,就是依照商家产品的属性专门开设该属性主题的节目,首当其冲的还是早让人恶心反感的医疗节目,卖视力治疗仪的就做一辑讲解眼睛保健知识的节目,卖音响器材的就做一辑介绍音响视听的,卖家私的就做一辑讲家居装饰的……总之,永远有新鲜的商家,也永远有新鲜的话题。大概在两年前,广播节目引入移动通信技术,利用手机通讯实行节目实时互动,此变革自诩是广播节目模式的一项新突破,然而引入了该项技术的广播节目的质量并不见得有质的提高,反而是有可听性下降的趋势,不少主持人只顾在节目中看听众的留言,抛开节目固有的主题性,读一些无关痛痒的手机短讯,而让其他听众感觉是在聊天室门外听别人闲聊,同时,也让节目失去了个性,让人感觉是每个节目都在播报短讯,只是换了一个播报员而已。
上面揭了广播的几个伤疤,并非是想说明广播一无是处,毕竟,电台这一个传媒还是要生存,而生存,就还是需要商业的。而且,在茫茫广播中,仍旧不乏有制作优良的精品节目。回头看看《被阉割的收音机》一文,感觉作者是有些愤青、有些片面了,单单凭多数电台夜间某一个时段的节目就否定了广播的全部,的确是有点以偏概全。只要细心地发掘一下,你会发现如今仍有不少新闻、音乐、清谈甚至是娱乐类的电台节目还是做得有一定档次的。而且,电台有其特殊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有某些类型的传播,也只有电台这一种媒体能做到。我一直认为,只要人们还需要音乐,电台这一个媒体就不会沉寂死亡,于音乐而言,大概电台是最好的传播媒体。另外,一些经典的电台节目仍旧具有不熄的活力和优势,例如是小说联播——那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情愫;例如是夜间的清谈节目——那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殊的交流方式,在现今阶段是很难被其他媒体所能代替的;再例如是广播剧——仅仅是这个名称,就赋予了她无法取代的经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