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美文佳作〗
>>涵虚随想--------------ilchi>>韩江——我的母亲河 三、流水(一)

主题:韩江——我的母亲河 三、流水(一)
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4-22 13:12:29), 站内信件

我的母亲河
  三、流水(一)

    俗话说:“流水无形”,大概比喻水流动时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仔细一想,也不尽如此。江河溪流曲曲弯弯,各不相同,不就有了各自的形状吗? 

    随着汕头城区在小沙洲和大沙洲上的不断扩展,梅溪自北向南而来,在小沙洲的东端拐了个九十度角,右东向西入海。这样,,韩江就成了汕头老城区的北侧边界。韩江以北,算是“郊区”了。韩江泛滥的时候,洪水宣泄不及,常常把地势低洼的厦岭港两岸淹成一片汪洋。后来,官府将小沙洲和大沙洲之间那条不规则的小海沟,挖宽挖深,成为梅溪河的另一个入海口。这条人工挖出来的运河,习惯称为“乌桥溪”。20世纪20年代末期,汕头人开始学广州建公园了,看中乌桥溪东头的一片荒滩,又将运河东延,将荒滩辟成三百余亩的公园。新挖出来的小河,有个极其好听的名字——月眉溪,两道小桥横跨河上,院内有湖有山,景点集中又不显得关于挤仄。许多年后,仍然是汕头市区唯一的公园。

    乌桥溪也有两道桥,一名叫乌桥,在临近入海口处;一名叫迴澜桥,也叫新桥,大概是建成年份比乌桥晚的缘故吧。乌桥溪南侧的马路就叫韩堤路,韩江堤畔的马路。乌桥溪和月眉溪的连接点,也就是韩堤路的始点,建有一座八角形的亭子。站在亭内,看江水南来,波涛拍岸,也有几分壮阔。夏天,堤岸边金凤花开的一片火红,对岸停满了上游下来的木质驳船,船体宽大,吃水很深,装满货物,江水就差点漫上船舷。我们叫这样的木制驳船为“五肚船”。

    “五肚船”是没有动力的,顺流而下还好办,逆流而上,全靠船工手中长长的竹篙,一头撑在肩上,一头深深地插到江底,再蹬着船舷,从船头走到船尾,拔起竹篙,又从船尾走回船头。这样周而复始,一步步从韩江下游走到韩江上游。每一位船工,都是身材匀称、肌肉发达、浑身闪着棕色光泽的硬汉子。五肚船上通常都有拱形的竹棚船舱。黄昏时分,缕缕炊烟从船舱里飘散江面。饭菜熟了,船工们围坐在甲板上,尽管那个年代副食品匮乏,总见到他们喝上几杯米酒之后,脱了衣服,就跳到韩江里擦身冲凉。水声、笑声、偶尔夹杂着几句客家山歌,活生生一幅韩江风情画,至今难以忘怀。

    象上海的苏州河一样,汕头的韩江两岸,存留下来的漂亮建筑并不多。作为港口城市,小江小河两侧最早都被用作码头和堆场,周围不是货栈。就是码头工人的成片棚屋区。洋人或有钱人的别墅,通常都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位置。韩江边的老房子大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大仓库大货栈,一式瓦顶黄墙,整整齐齐排开,初看,还有点象塞纳河畔的老码头区。第二类是航运公司或搬运公司,两层到三层,一溜圆柱骑楼,楼上窗户近距离地俯视着码头、堆场。第三类是离江边不远的小街、小巷里的商铺式货栈,即既做生意又从事货物储运周转。这类建筑一般是两层的成排大宅。黑漆木门进去,便是昏暗的大堂,大堂中央,是个几丈宽的天井,两侧有四到六个用木板隔开的小房间。二楼的格局与一楼基本相同,天井四周围着木制的栏杆。很明白,大堂是用于存放南北杂货的,天井用于升降货物。许许多多的行铺,就是在这些地方,书写汕头开埠后几十年的历史。

    当然,我懂事的时候,这些内街的古老房子,已存在近百年了,早已失去了贸易兼储运的功能,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杂居地。大堂被瓜分了,二楼的天井被钉上木板,走进这些大宅几步,近乎伸手不见五指。几年前,我们特意带着小孩去看汕头的老屋,许多老屋都成了危房,摇摇欲坠,相互间靠木头支撑着。蕨草、小树就长在成年漏水阴湿的墙缝里,只有石头门框上精致的饰花,以及锈迹斑斑的铁门环,还显现着当年的繁华。小孩回到广州写道:“汕头的老屋,有太多的故事。从老屋中,我看到了爸爸妈妈的童年。”



----
 海,一切高度的起点
 见到你,八十岁了
 我也是个捡贝壳的孩子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