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美文佳作〗
>>涵虚随想--------------ilchi>>韩江——我的母亲河 二、溯源(四)

主题:韩江——我的母亲河 二、溯源(四)
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4-22 13:12:29), 站内信件
我的母亲河  

   二、溯源(四) 

    韩江在潮州城外分成东溪和西溪南下,西溪又分为外砂河、新津河和梅溪。外砂河是西溪主流,江面宽达数百米,两岸是平坦的浅滩,堤边长满茂盛的芒草和红树林。流经汕头老城区注入南海的这一段韩江,称为梅溪,江面约一、二百米,江流相对湍急。          

    据史书记载,梅溪入海口最早自然形成的港口始于元代,岸边小渔村叫“厦岭村”,港口顺理成章便叫“厦岭港”。明嘉靖九年(1530年)以后,渔村对面的海里开始形成沙脊,就象一条大鱼逐渐浮出海面,渔民们在沙脊上搭了竹棚捕鱼、种蚝(牡蛎)。潮州方言把海里浮起来的沙脊称为“沙汕”。《说文》曰:“汕,鱼游水貌。从水,山声。”“汕”字又一说,指捕鱼之网。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对海里浮游着的、可以结网捕鱼的沙山的描述吧。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9年),因海防需要,在沙汕的较高处,称为“沙陇”的地方,建起烟墩炮台,派了一队武警把守,史称“沙汕头汛炮台”,地点大致在现在汕头老城区的升平路口,原来汕头市人民银行的位置上。往东走不远,现在有一条“盐埕街”。乾隆年间,此处是大片盐田,清政府设站收税,此后便简称汕头。 
     
    1861年汕头开埠以前,确实是个渔村,原来的厦岭村随着“沙汕头”的开发,跨过了窄窄的梅溪河,沙洲上又有了一个隔江相望的厦岭村,这大概就是现在汕头老城区有两条隔江相望的厦岭路的缘故吧。小时候找同学时少问了一句,往往从江南找到江北,走了不少冤枉路。据考证,渔民们在沙汕头炮台的旁边,早就建起了天后宫(妈祖宫),在天后宫的周围,形成了最早的商铺群。本以为既有神明保佑,又有军队守护,没想到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还是发生了一起70多艘海盗船烧掠沙汕头商铺的事件。可见,当时这里的商业活动规模,已具有出动较大规模武装力量抢掠的价值。 
     
    从中国的“传统”海盗和英国的近代“海盗’,都意识到了汕头的经济价值,恩格斯在得知以汕头替代潮州,作为中国第二批开放口岸的消息后,估计他;老人家也拿着放大镜研究过韩江入海口的地图,然后,愤怒地谴责近代海盗们,连汕头这个中国沿海还有点经济意义的港口,也要掠夺了去。当然,英国人的掠夺是以当时“文明世界”的流行方式开始的,至今在汕头老城区里,还随处可以找到英国人留下的印记。 





----
海潮涨了 
海水漫进了池塘 
池塘满了 
浮萍爬回了小溪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