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4-22 13:12:29), 站内信件
|
我的母亲河 二、溯源(三)
英国人强迫恭亲王签定天津条约的时候,想必对潮州也了解得不多。签约后,到现场一看,才发觉潮州城原来已经不在南海边上了。韩江上游的开发,水土逐年流失,悬移质泥沙含量在全国河流中排名第六,广东第一。这样,海岸不断向大海推进,河床越来越高,潮州也远离大海了。在木帆船正被烧煤的蒸气轮船替代的19世纪下半叶,显然,潮州不是理想的港口。
一条大河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一条大河也可以断送一座城市。此前及此后潮州的兴衰,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当时韩江下游诸出海口中,澄海的樟林港(北溪出海口)是最繁荣的,潮汕人、客家人坐红头船“过番”下南洋,就是在这里离开唐山故土的。还有东溪、西溪等出海口。据说英国人奔忙了一阵,最后选定了一个叫“沙汕头”的小港口。
沙汕头是澄海县鮀浦司管辖下的一条小渔村,明末清初开始有国内外商船在此停泊。1860年英国人看到什么呢?海边的鮀浦司面对着一片辽阔的沙洲,沙洲上的小渔村叫厦岭村,沙洲的后边又是一片更加辽阔的沙洲。更加辽阔的沙洲南面,是被群山环抱着的,口袋状的海湾。两座翡翠般的小岛掐住了海湾的出口处,小岛外边,才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就19世纪的航海能力而言,沙汕头,是一个具有天然防波功能的深水良港,是一座易守难攻的海滨要塞,何况背后还有富庶的潮汕平原,一直延伸到粤东北、闽西、赣南的广大腹地。潮州呢,老百姓正在如火如荼地反对英国领事入城居住。1861年,英国人毫不犹豫地把船锚抛落在沙汕头的海滩上。
(未完待续)
---- 海,一切高度的起点
见到你,八十岁了
我也是个捡贝壳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