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4-22 13:12:29), 站内信件
|
二、溯源(一)
韩江的源头在福建的长汀县,因此,上游叫汀江,流经长汀、永定、上杭三县。还记得《闪闪的红星》吗?小小竹排江中游,夹岸峰峦青黛,丛丛翠竹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江面上。汀江就如一位不加矫饰的处子,清幽幽地流入粤东北山地。在梅县的三河坝,与梅江、梅潭河汇合后,江面陡然宽了许多,江水奔腾南下,沧海桑田,一年年的泥沙沉积,形成了肥沃的韩江三角洲,潮州在三角洲的北缘,汕头在三角洲的南端,可能是这个原因,韩江三角洲又被称为潮汕平原。
地图上看,韩江是一条细细的蓝色的线条,沿线的许多地名,让人联想起许多原已模糊的场景。这些记忆的残片,曾经那么深刻地影响着一、两代、以至三、四代人:东征、潮汕七日红、三河坝血战、长汀乡调查、直下龙岩上杭……。我的小学是一座大祠堂模样的古老建筑,里外三进,门口有两只大石鼓,天井里的木棉树三、四个小孩都抱不拢。大殿(后来成了礼堂)的屋梁上朱笔大字写着,建于光绪年间,相传是粤东最早的近代学堂。1925年黄埔军校学生军东征打垮陈炯明时,这个学堂就成了广东革命政府的粤东公署,据说周恩来还在这里坐过衙门审过案子呢。
20世纪10—30年代,是汕头开埠之后第一个鼎盛时期,港口吞吐量曾名列全国第五,来往上海、宁波、广州、东南亚的航班络绎不绝。汕头城区已颇具规模,是东南沿海的商业重镇之一。老辈人总爱念叨,当时共产党的临时中央,在上海处境艰难,大都乘船先到汕头港,再换乘小船溯韩江北上,直至三河坝以上,再辗转步行进入中央苏区。毛泽东当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时,汕头就是当时“共和国”的主要出口“口岸”,苏区的钨矿、竹木资源顺流而下,换回稻谷、食盐。韩江,也曾成为苏区的生命线。
潮汕潮汕,先有潮后有汕。汕头仅有160余年历史,潮州的前身义安郡,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设潮州,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了。潮州在汕头以北,相距约40公里。为什么一开始不把潮州建在海边呢?
(未完待续)
---- 海潮涨了
海水漫进了池塘
池塘满了
浮萍爬回了小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