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精典转载>>★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 【转载】

主题:★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 【转载】
发信人: stormyboy(往事随风)
整理人: itisgood(2003-03-25 14:05:54), 站内信件



一位外交官眼中的差异 



 卢秋田,少年时代在上海向明中学求学,后进入外交学院,毕业后从事外交工作, 
曾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中国驻罗马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 
全权大使等职。在欧洲28年的工作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 
异,并由此引起深深的思索,从而也就有了这一本《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 
西方思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里摘录书中两篇,读读想想,当不无启迪之处。 

50法郎与5000 法郎 

东西方思维中对义与利不同取向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在涉及生意与人情的关系 
时,西方人最讲究“公私分明”,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 
意”。德语中有句谚语“ Dienstist Dienst, Schnapsist Schnaps ”(生意是生 
意,白酒是白酒),十分形象。而在中国,做生意除了要有好的产品及服务外,关系是 
不可或缺的,很多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常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外国人,谁都 
知道“ Guanxi ”这个词的分量。虽然在德国也有“维他命B”一说,B者即关系也,但 
此关系远逊于中国的彼关系。中国人谈判,往往会这样开场:“米勒先生,一回生二回 
熟,我们有缘分,我们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西方人在生意场上很少这样来攀关 
系,顶多寒暄几句天气情况,便会直接切入正题。 

我在卢森堡任大使期间,有一次邀请了5对刚访华归来的朋友来使馆作客并设宴招待。 
席间他们畅谈了访问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观感,大家谈得十分愉快,气氛也非常热 
烈。告别时这些朋友一再感谢中方的访华邀请和当晚的丰盛晚宴。 

次日上午,国内一个级别较高的代表团从布鲁塞尔过来,我去火车站迎接。因去得很 
早,就在火车站附近转转,徒步走进了一家书店,看到转动式的书架上有不少当日报 
纸、便翻阅起来。正看着,有人过来同我打招呼,原来此店的老板正是我昨晚宴请过的 
S先生。我们很高兴地握手问好,他又兴奋地谈起了昨晚的情景,说他和夫人度过了一 
个愉快的夜晚,并希望改日邀请我共进晚餐以表谢忱。他还向我介绍了他这家书店的情 
况,并说他每周来书店两次,今日与我在此邂逅,感到非常荣幸。谈了一会儿,我一看 
时间快到了,便准备告辞,顺手拿起一份刚才看了一半的报纸打算去付钱,他从我手中 
接过这份报纸,我以为他准备送给我,但没想到他看了看报纸标价后就快步走到收款 
处,拿了一张收银机打的发票给我。我拿出钱夹,如数付给他50法郎,他很坦然地把钱 
收下,然后非常客气地送我到门口,嘴里说着欢迎我常来,并再次表达了他的邀请。同 
行的司机兼使馆招待员说,昨晚来使馆赴宴的不就是这个胖子吗?为什么区区几十法郎 
的一张报纸还要收钱,太不够意思了。我说,老李啊,你不知道,他们就是这样。 

时隔不久,我果然收到了他的请柬,邀请我们夫妇在卢森堡最著名的米歇尔饭店共进晚 
餐,其他客人还有卢森堡国务委员及一些社会名流约十余人。晚餐十分丰盛,龙虾、红 
鱼片、香槟酒等应有尽有,其规格可以说不亚于宫廷的宴请。根据当地价格估算,每人 
花费至少要在5000 法郎(约合人民币500 元)以上。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了那50 
法郎的报费。这倒不是我对50法郎耿耿于怀,而是从50法郎与5000 法郎的对比中又一 
次体验到那句友谊和生意的话。至此我才可以说,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了较为深刻的 
理解。 

首相夫人为何中断访问 

有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雨丝,礼 
宾车队抵达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地站了两队小朋友,一色儿的白衬衣、 
蓝裤子、白球鞋,一律昂首挺胸,站得笔直,一见首相夫人下来,负责的老师做了个 
“起”的手势,小朋友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颜色鲜艳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欢 
迎、欢迎、热烈欢迎”。首相夫人在孩子们的夹道欢迎下走进一间幼儿园的教室开始参 
观。只见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在座位上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 
上表情非常严肃,首相夫人很快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她请我到家中观看访华时拍的幻灯片,当放到幼儿园那一张时,她告诉我,这 
是她历次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以至于提前结束了参观。我忙问为什么。她说,当 
时天正下雨,为什么要让孩子们站到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 
似的;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为什么?五六岁的小孩 
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调皮捣蛋、吵吵闹闹的才正常。而我的所见所闻仿佛孩子们都受 
到了军事化的训练,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也不像孩子,所以心里感到很别扭。她这样 
一说,旁边随行的几位夫人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问:这些孩子们平时也这样吗 
?我解释说,中国的小孩子日常也很顽皮可爱,但为了表示对贵宾的礼貌,他们到门口 
列队迎接,甚至还克服了一点小小的困难(下雨),在教室里毕恭毕敬也是为了表示对 
您的尊重。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们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在数天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并教育孩子们,贵宾来时要遵守纪律,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她回答说: 
“卢先生,恐怕我不能完全赞同您的说法,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蹦蹦跳跳才对,就 
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 

这件事对我触动颇深。因为我们的好意没有得到好报,甚至适得其反,起了不好的作 
用。我认为,这仍然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作祟。但问题是,就我所知,这样或类似的接 
待方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用,大家的自我感觉可能会不错,而外宾的一些想法碍于情 
面并不一定会提出来,但谁又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感觉呢? 


《周末周刊》 
03-15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