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lygirl_530(小魔女)
整理人: fantast(2003-03-22 21:41:04), 站内信件
|
座落在漳州市九龙江畔、丹霞山麓的南山寺,是一座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寺院,是漳州八大名胜之一,素为旅游观光者必游之地。该寺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寺内建筑、雕塑,艺术价值很高;碑文、经论等文物宝藏十分丰富。据《漳州府志》记载和历史传说,南山寺原是唐太傅陈邕的住宅,因为遭到毁谤者的馋害,告他僭越制度,大祸临头。他的女儿金花劝父亲舍宅入寺,自己则落发为尼,才幸免于难。
南山寺大门上挂有一个巨匾,上书:“南山寺”三大字,书法高古,引人注目。寺内有三进深的殿堂,一进山门便是“天王殿”,内供慈使弥勒,四大天王及天将韦陀诸佛象。
主殿是“大雄宝殿”,始建于唐代,经过多次修葺。殿堂高大雄伟,气象巍峨,内奉三尊金身坐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颊有凹纹,眼脸微合,是谓苦行象;左为西方阿弥陀佛,右为东方药师佛,眼均上挑,下巴较尖,双肩削狭,身体部分裸露,袈裟全部汉化,这是宋塑特征。三佛盘膝跏趺,貌若凝思。两侧新塑护法天神,更显得庄严肃穆。殿内右角的方形木架上,挂有一口巨大的铜钟。它是寺里的宝贵文物之一。大钟本是唐代铸的,以后蚀坏了,现在这口大钟铸造于元代延祐年间,上有元代住僧古愚题铭。传说当年寺僧四方化募,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贡献出她仅有的一支铜钗;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捐献出他仅余的一文铜钱,但是,这些赤子之心,当初却不为寺僧所重视。铸钟时,铜钗和铜钱被抛弃在墙角里。然而,奇怪的是,几次浇铸,钟上始终有两处空洞,无法弥补上。后来,主持僧想起了这两件铜器,郑重地捧起它们,投入熔炉,恰巧弥补了那两处空洞。时至今日,寺僧介绍这口古钟时,还会感慨地抚摸着宛然嵌在钟面上的钱迹和钗痕,向游客叙述这桩神奇的故事。
最后一进是“藏经殿”,建于高坡上之右侧,收藏着六大橱三藏经论,还有无价之宝——血书《华严经》,这是明朝天启年间,寺僧雄和莲山,以及修尼连,用三年时间,绝盐食,间歇地刺血合写成的,笔法秀丽,字显黄金色,字迹犹新。可惜在文革中遭受毁灭,仅存残页。殿中玻璃神龛内,供奉玉佛一尊,佛象是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成, 高约二公尺,重达四千斤,净碧如玉,晶莹润滑, 故称之为“玉佛”。佛象结跏趺坐,面容恬静安详,双耳垂肩,恣态优雅而不失端庄,袈裟右袒,胸臂裸露,圆润光洁,显然是缅甸体制。据查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住持僧妙莲向缅甸华侨化募请来的。同时进口的共有三尊玉佛,一尊安奉在北京团城内;一尊安奉在上海的玉佛寺,南山寺这尊是其中最大的,所以十分珍贵。和藏经殿并列于高坡左边的,是陈太傅祠,原先是他的住房,内供陈太傅的泥塑象。祠后还有金花的修真净室,就是她的梳妆阁,墙壁还是唐代的版筑,墙外就是她的坟墓。
在大殿的左边回廊上,有一石佛阁,现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块天然的石笋,巍然耸立,因而雕成一尊大石佛象,法相金身及莲花座高达一丈六尺。佛象的雕技优美细致,形态真实,面部丰满,肩部略垂,眼睛凸起而明澈,表现出唐代造象的艺术风格。经考古专家鉴定,属中国古代的大型造象,它的艺术价值,堪与云冈、天龙各寺的石象相媲美。殿里石柱上,有明朝天启时人柯兴邦的题联,写着:“石骨金身何处来,无始无终自在;慈云法雨从空下,亘天亘地悠然”。现在又经修葺,石佛阁焕然一新,石佛左右又增塑女菩萨两尊,相映成趣,益增光彩。
石佛阁左邻是德星堂,俗称官房,原是供来客住宿的。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间,陶铸同志担任闽南特委书记时,就住在这里。由于陶铸同志的正确领导,善于团结群众,南山的僧俗人等都同情革命,拥护共产党。在他们主动积极地掩护下,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隐蔽在寺内,领导闽南的革命活动。
那时,中共漳州县委书记李金发和王占春同志,在陶铸同志的领导下,组织起一支人数精悍的游击队,在芗江两岸开展武装斗争,后来发展成为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城乡的工农革命运动,在闽南游击队的武装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后来,这支游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团,而南山寺的僧众肖达如等七人,也在陶铸同志教育下,卸下袈裟,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几十年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陶铸同志在解放后重返漳州时,曾赋怀旧诗云:
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
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六一年重游南山寺时,也曾写下七绝两首《漳州二题》,吟诵这桩革命史迹。
其一
风高月黑夜阑珊,寂寂城池画角残;
赤臂揭竿驰广野,回看星火隐南山。
其二
山门轻叩月朦胧,萧寺未传饭后钟,
昔日史诗飞海角,今朝何必碧纱笼。
千年古刹历尽沧桑,留下的文物古迹,已使海内外游客留连忘返了。再增添这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得古寺更加灿烂辉煌,令人追思传诵不已。
---- Welcome to 闽南风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