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arn(面懵懵的tearn)
整理人: sisi8597(2003-04-07 05:11:33), 站内信件
|
短歌行 刘恩惠
2003年3月20日,注定将是一个被历史牢记的日子——伊拉克战争爆发!相信所有希望和平的人们都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局面的产生。无论那些挑起战争的“英雄们”是如何的义正言辞,战争都是将残酷而丑陋的。虽然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预示着文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朝代的兴亡,时代的前进,但同样也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与痛苦。相信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都不希望战争的爆发。
战争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原本应该十分遥远。但是音乐又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所以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中,不乏一些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在今天这一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来关注一下这些“充满硝烟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在所有战争题材作品中,老柴的这部《1812序曲》最为人们所熟知,也算是古典音乐中十分通俗的作品之一。虽然在很多人看来,《1812序曲》绝对不是柴科夫斯基最出色的音乐,但它之所以能够流传的那么广,与其战争题材以及音乐中连绵不绝的炮声息息相关。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以下文字转自Jackie所撰写的《“彻底研究”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够长吧!如果你去唱片店买碟时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1812年》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1812序曲》的录音有很多,但几乎所有版本都加入了炮声的录音,因为柴科夫斯基在谱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就把加农炮作为一件“乐器”加到总谱中。这也就使得《1812序曲》成为当今考验唱片公司录音功力以及听众音响器材素质的著名乐曲之一。不过许多人并不喜欢这部作品,我觉得这很正常。毕竟追求柔美、和谐乐感的人们是不太会对它感冒的。或许因为如今的听众距离炮声隆隆的战争太遥远,或许很多人愿意接受这种听觉的刺激。但设想有朝一日,战争真的来临,或许真的要把我们投入到残酷的战场中,我们还会对炮声如此痴迷吗?
●贝多芬——《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战争交响曲》,多么直截了当的名字(另外这首曲目也称作《胜利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它的作者大名鼎鼎——乐圣贝多芬!然而巧合的是,这部音乐作品依然和拿破仑有关——
……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以上文字选自我做去年所写的《全情接触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事实上,这首作品只能算贝多芬交响曲中的“编外作品”,虽然写成之后获得了空前的轰动,但是最终并没有成为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原因很简单——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我手里收藏的《战争交响曲》有两个版本,一是水星的多拉蒂版,还有一个就是DGG的卡拉扬版本。两个录音都加入了枪声效果,初听时觉得“噼噼叭叭”好不热闹,但听多了实在是令人感到头疼。与贝多芬其他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确实太“俗气”了。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列宁格勒》
让我们把时间年轮拨转到20世纪中叶,回顾那场旷日持久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德国纳粹大举进攻苏联,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一旦重镇列宁格勒被纳粹占领,后果不堪设想。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正是在这个时候写成了他的《第七交响曲》,所以这部交响曲也被称之为《列宁格勒》。让我们来看看王晟撰写的《聆听战争》一文中对于这部作品的背景介绍——
1942年8月9日,德国人以为列宁格勒唾手可得,甚至“德军司令部已经为他们的军官分送了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大酒店庆功宴的请柬”,但是,那一天酒店没举行德国人的庆功宴,取而代之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首演。在战火和硝烟中,人们决心让这首乐曲奏响在它的题献城市——列宁格勒。仅管当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只剩下指挥和15名团员,其余的人,有些已经被饿死或冻死,有些受伤躺在医院里,有些去了前线,但人们还是采取了一切手段克服重重困难:乐团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军乐团派人支持,空军为乐团运来了总谱,就这样这场可歌可泣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信心,支撑人们战斗到最后一刻,粉碎了希特勒“在那一年秋天结束之前”攻占列宁格勒的美梦。这场列宁格勒战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这部作品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作曲家把这首交响曲“献给我们的反法西斯战斗、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出生的城市”。1942年,著名一代指挥宗师托斯卡尼尼在纽约指挥这部《第七交响曲》,作为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大合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至于许多二战老兵仍对当年聆听第一乐章时的那份感动记忆犹新!众所周知,这场人间浩劫在1945年终究以德国、日本的全面败退而告终!
●结语
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关注、重温这些音乐。充满硝烟的音乐缺乏和谐平静的美感;充满硝烟的音乐充满着正义的力量与对侵略者的憎恨;充满硝烟的音乐能够赋予战士以力量;充满硝烟的音乐能够让人民获得争取和平自由的信念;但充满硝烟的音乐更让令人心情沉重——对面今天降临的这场战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祈祷那些无辜的人们能够保住自己的最可贵的生命!
----
苦海翻起爱浪,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
细路,你想摘花啊?
都 话 唔 好 旨 意 啰
If you love something very very much§let it go free.§
If it does not return, it was never meant to be yours.§
不过,我霖,我已经毋需换签名档了~
回忆、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