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世界名车>>网友闲谈>>让你见识见识健康的汽车消费环境什么样 - 英国私家车消费环境简介

主题:让你见识见识健康的汽车消费环境什么样 - 英国私家车消费环境简介
发信人: punong()
整理人: lee2519(2003-10-17 06:55:52), 站内信件
政府近一两年在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方面不断地有令人鼓舞的举措。然而三尺坚冰,岂能一朝消融。我国的汽车消费环境仍然难以真正启动一般大众的汽车消费热情。为了确切地了解我国的汽车消费环境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汽车消费环境之间的差距,特将英国的汽车消费环境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作一个系统的介绍,以资比较,供车友们憧憬,也期望决策者们能够用做一个非正式的参照系。  

申请学习驾照  
英国交通法规定,凡满17周岁的健康条件符合要求的居民均可以申请学习驾照,收到学习驾照后,便可以在多种灵活的方式中选择适合你自己的方式开始学习驾驶。学习驾照的申请程序如下:去任何一家邮电所,自己取一张免费的申请表格,也可打电话或写信给DVLA(The Driver and Vehicle Licensing Agency,司机与车辆登记处)免费索取申请表。如实填好表格,尤其是你的出生日期和健康状况一定要据实填报,无须体检;然后找一个认识你三年以上的人在表格的证明人栏目下声明你的姓名和所附的两张照片正确无误,照片确系申请人本人的近期形象。证明人必须同时在表格上和两张照片的反面签名。最后申请者声明所提供的一切信息正确无误;认识到如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签名。填好表格后,附上17英镑(1999年的价格,下同)个人支票作为申请费,一同寄给DVLA。一般7个工作日,就会收到学习驾照。  

学习驾驶  
英国的驾驶学校多如牛毛。价格是12英镑一小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可以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安排课程,也可以5小时或10小时地安排课程,晚上、节假日均可,教练到你的家门口接送。交通法规、考试学习材料到处有卖。  
法律规定,凡是有三年以上有效正式驾照的人,都可以教别人学开车,只要在教练车的前后窗各安置一个L牌子。L牌子是一个约20公分见方的白色塑料片,上面用红色印着一个大大的字母L (学习者Learner的缩写),以此提示前后车辆注意你的车是教练车。英国是个汽车普及的国家,几乎家家有车。所以很多人都是用自家的车,由自家人陪驾学习驾驶,省钱,方便。学多久都行,直到你有了足够的信心去考试。自家人陪驾的问题是缺乏耐心。在练车路上常常互相大声呵斥,恶言相向。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教会了爱妻开车。爱妻通过考试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同丈夫离婚(一笑)。所有的驾驶学习都在公共道路上进行,没有任何强制你到指定地点去交钱接受什么封闭训练,法规学习之类的规定。  
考试分理论考试和路考。每个城市都有好几个考试中心。打个电话,预约日期时间,到时候开着教练车前去考试中心参考,费用为35英镑,约为蓝领工作的5个小时的工资。考官上你的车,按规定走过全过程,一般要20到40分钟。没有用指定70年代吉普车考倒桩的愚昧考法,只在路上考三点掉头、平行停车和直角倒车等实用技术。考试通过与否,当时就可知道。如未能通过,4周后可再报考。通过后,考官会给你一张填好的合格通知书。你将合格通知书同学习驾照一起寄往DVLA,7个工作日内,可得到正式驾照。学习驾照换正式驾照免费。一旦得到正式驾照,只要没有因违章或健康原因而被吊销,有效期直至70周岁,无须任何年审。如需出国开车,到汽车协会的任何一个城镇的办公室,出示你的正式驾照,交两张相片,花一个半(1.5)英镑,5分钟办妥。  

买车  
不论二手车还是新车,购车手续都差不多,牌照都是上好的。如果你要做冤大头化钱买个性车牌号,可现选。有两类人喜欢个性车牌号:富家子弟、开餐馆杂货店的广东香港人。看好了车,就试驾,讨价还价一翻,达成一致后付款。如需贷款,也可当场搞定。车钥匙和车辆登记证到手后,先打电话给你的保险公司,修改投保车辆参数,并且立即生效,你可以放心大胆地体验你的新宠。如果你是第一次买车,保险难以立刻办好。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自己开车回家,无保险开车非法,风险太高。可让车商开你的车送你回家,或请一位有驾照和保险的朋友、同事帮你开车回家,以免乐极生悲。不论新车、旧车,到家后,将车辆登记证寄给DVLA办理过户手续,一般需要14个工作日,免费。过户办好之前,你可以照常合法开车。个人之间买卖汽车也非常简单。从个人手中买车要便宜得多,但是你要有经验才行。卖车的人化5-10英镑在期刊上登个广告,也可以在地方小报或网站上登免费广告。买车的人在各种媒体上找到合适的车后,打电话约时间见面看车、试驾,满意的话再讨价还价,成交后检查车主的身份、地址是否同车辆登记证上记载的一致,以防买了赃车。最后付款、索取钥匙和车辆登记证,回家后同样寄给DVLA办理过户。卖车人的全部开支就是广告费。买车人除车款外,有办理过户的邮票费19便士、电话费20-50便士和看车交通费(视远近而定);为谨慎起见,还可化20英镑查一下登记车辆数据库,了解该车的历史,看有无重大事故、是否被盗、是否分期贷款未付清、是否被法庭判为没收或抵债资产等等。再无其它费用。  

税收  
从车行买新车或二手车,价格都包含了17.5%的增值税(VAT,Value Added Tax)。个人之间买卖汽车合法,且不涉及任何纳税问题。另外,每年要缴110英镑的路税。这就是英国政府在私人汽车上征收的全部税收。  

车辆年检  
英国交通部通过评估,授予成千上万的修车行执行车辆年检的资格。每个村庄、城镇都有好几个有年检资格的车行。政府每年公布年检最高费用,车行不得擅自提高。1999年为18英镑。新车头三年免年检,以后每年年检一次。日期是你的上次年检证到期(满一年)前做完即可。例如:你去年4月21日年检合格,你的年检证上的有效期就是2002年4月21日到2003年4月20日。你只要在2003年4月20日之前作好新的年检即可。如果因零部件问题未能通过年检,政府规定车主可以在自己选定的任何车行修理,不必在给你做年检的车行修理,以杜绝无良车行设套宰客。修好后再回年检车行复检,车行一般不再收取复检费,以图争取顾客。  

保险  
英国法律强制每一个开车人和每一部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都要参加保险。参保非常方便,通过打免费电话,可向全国任何一个保险金融机构购买车险。无数的保险公司,竞争激烈。诀窍是每年换一个保险公司。因为他们总是为争夺新客户而给予较多的优惠。为了给大家一个保险费用的粗略概念,举一个典型例子:一个30多岁,有三年以上驾龄、无事故的司机的保险费约为一个相应年龄的蓝领工人的半个月工资;或相当于一个相应年龄的白领职员一周的工资。这些都是粗略的估计。因保险人的个体情况差异很大,保险费用的差别也会非常大,难以全面涵盖。  

道路与停车费用  
除了极个别的隧道和桥梁收取微量过路费(20便士/次)外,全国没有收费的道路。英国下议院曾酝酿2010年前后在高速公路上收费,目的是抑制增长过快的汽车消费,保护环境。但是遭到强烈反对。因为高速公路收费后,A、B级公路的负担可能大量增加,非但不能抑制汽车增长,反而破坏了乡村环境。  
除了收费停车场地、私人场所、交通法规禁止停车的地方,以及因临时需要警察禁止停车的地方外,任何公共道路和场所均可以无偿停车。任何单位、团体不得以任何借口收费。住宅周围的道路都是公共道路,作为纳税人的住户可以无偿使用这些道路停车。买车上牌照要有停车泊位证这样的荒诞发明在那里肯定会被当作勒索行为而被告上法庭。  

车辆和司机的有关证件  
1.车辆登记证。警察告戒最好放在家里安全的地方,切勿放在车里。否则盗车贼很容易合法地拥有你的车。  
2.路税牌。贴在前挡风玻璃上。  
3.保险文件。不必随身带,只要记下保险号和保险公司电话号码。  
4.驾照。建议随身携带。如果因事故警察检查驾照,而你恰好未带,没关系,你只要在7天之内到附近的任何一个警察局出示一下即可,以证明你是合法开车的。不会因未带驾照而遭到任何处罚。  
5.车辆年检合格证。建议随车携带。同样,如果因事故警察检查年检证,而你恰好未带,只要在7天之内到附近的任何一个警察局出示一下即可,不会因未带年检证而遭到任何处罚。  
以上就是在英国拥有一部车的全部证件。需要每年更新的只有车辆年检证、路税证、保险文件。  

从比较中英两国的汽车管理方式的异同后,笔者的主要感触有三点:  
(1)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一个当时不过四、五千万人口,国土面积不过是大中华的约三十分之一(江苏省的两倍)能够殖民统治世界五十六个国家。  
(2)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生活得很累,因为我们的文化似乎热中于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互相制造麻烦。  
(3)我国地方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常常对国家的法令和中央政府的政令视同无物,各取所需,各行其是。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上千种(!!!)关于汽车的收费。这绝对是世界第一,可上吉尼斯记录,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国家有能耐破这个记录。  
所以,如果要刺激汽车消费市场来拉动内需,政府需要做的事还太多太多。杨永华在《南方日报》(2003年2月12日)上发表的文章《老百姓怎样才能养得起私家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钱平凡在《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2月12日)上的分析文章《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主要障碍》所揭示的我国汽车消费环境的“悲惨世界”,可以说是骇人听闻,足以吓退绝大多数潜在的汽车消费者。综观恶劣环境的成因,一部分是管理部门缺少经验,这容易改进,只要想学一学就会;一部分是管理部门将服务当特权,这相对较难改进,因为特权总是与利益相关的。在监督与法制不健全的机制下,权力寻租是无本万利的敛财捷径。钱乃是万恶之源也。各地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仍然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权力同经济利益的复杂相关性。如果汽车不是谋生的必要工具的话,或者没有很多很多的钱话,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在下肯定没有勇气去买车。各种花样翻新莫名其妙的上千种的昂贵费用且不说,光烦就烦疯了你。买了车,固然带来某些方便,但是却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和不便,实在是得不偿失。还是骑自行车(环保、有益健康)、打的(经济实惠)、时不时的租一辆车过瘾、应急(省却了无尽的烦恼)来得实惠。如果一时犯傻买了车,为了应付那些人为制造的各种莫须有的“手续”和“税费”很可能使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到头来化大钱买气恼,或许少活好些年。身处这样的消费环境中,不买车也罢,也罢!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