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itle(崎路人)
整理人: fan_z(2003-03-17 17:40:55), 站内信件
|
南粤雄关 客家要道
位于江西省南部边境,赣江西源章水上游的大余县南面,有条驰名中外的古驿道叫梅岭(又称大庚岭)。它是历史上客家人进入粤桂的要道,又是历史人文原野重的地方。
大余原名大庾岭而得名。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始建县,宋朝之后称南安县,直到公元1957年改为现名,素称"江西南大门",大庾岭之大梅关为大余与广东省雄市的交界处,是"一步跨两省"、"一关隔断南北天"的险峻之地。大庾岭古驿道保存完好,离大余县城南约10公里,居五岭之首,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海拔746米,古时梅岭又称塞上,台岭、东峤、连溪山。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岭下,又因岭形似廪庾,故又称大庾岭;岭上梅关、古驿道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冲。
梅岭开通并有重兵戍守为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采取"北制匈奴,南定百越"的方针,北方边疆为了防止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了万里长城,而南方为了防百越族的扰乱,派50万大军驻扎在五岭以北,在大庾岭设关,名横浦,是中原汉人到江西之始。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驻扎在此大部分官兵留居驻地,其中部分人便是今天赣南、粤北及粤东部分地区客家人最早的祖先。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客家人张九龄重新开凿: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南安和知府张弼扩修梅岭驿道时,又将梅关修茸,并上书关门匾?quot;岭南第一关",关为砖石结构,雄跨赣粤两省,两则石壁对峙,东西横卧、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末年春闽汀李化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北门关楼上方有另一行书体"南粤雄关"四字,东侧石磴梯,西侧一块清康熙年间的褚红石碑上刻"梅关"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现关楼上层建筑已损毁,尚存城阙部分,高5.5米,宽6米,门洞进深5.5米,关门高3.5米,内宽3米,关楼南面残墙上留有几个火枪孔,枪孔下嵌阳刻关门匾额。此关之设,显示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无比雄伟气势。
梅岭古驿道,自唐开元年后,驿道沿途兴建有驿站、茶亭、客店、货栈等,中原客货经大运河、长江、赣江、章江、梅岭驿道梅关入广东南雄入珠江出海,南来北往的客船,内外使凶都必须经梅岭驿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脚践履,冬无塞土。"
脚踏古道卵石,遥亿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大地通向海上的丝绸(瓷)之呼,也是客家先民进入粤北必经之路,感慨良多。
广东省南雄县著名的珠玑古巷,亦在南边山麓古驿道之上,离此仅9公里。
站在梅岭上,追忆宋之问(公元656-710年),他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时,在经过梅岭途中写了一首诗《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岭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晓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作者越过梅岭,便远离中原,远离家乡,因而触动乡愁,不禁"泪尽",向北眺望,无限悲怆。
苏东坡路此欣然题咏《岭上红梅》,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等历代名人至此填词作诗,辑录于旧县志就有200余首,"南安十景"之一、驰名中外的牡丹亭便座落在南安府衙内(今县西华山钨矿招待所)。明代大戏居家汤显祖羁留大余(旧南安)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举世名作《牡丹亭》。陈毅元帅在此写下了《梅岭三章》之著名悲壮诗篇。
大余南部主要部分,属南岭山系大庾岭脉,西北部与罗霄山脉交会,北部为章水上游,南邻方广东南雄。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大余县现有18个乡镇,多为丘陵山区,人口38万余,是赣南纯客家县之一。
梅岭游
马首经从梅岭归
王师到处即平夷
担头不带关南物
只插梅松一二枝
伯颜 诗
江南有不少赏梅的地方,如南京的梅花山、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最使人心驰神往的要算大余梅岭了。也许是“南枝既落,北枝始开”的奇特异景驻足忘返;也许是梅岭山巅座落岭南第一关——梅关关楼,领略先秦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轨迹;也许是穿越梅岭的“梅关古驿道”,被称为“水上丝绸之路”的美丽传说,引人入境。
梅岭,又名大庾岭,居五岭之首。地势险要,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赣粤交界的一道天然屏幛。
梅岭,以梅著称于世。梅树不仅多,而且奇特闻名。许多文人志士借梅花抒情咏志,或折梅赠友,寄托情思。甚至在戎马倥惚的军旅中,途经这里的人,也要折几枝梅花。如:三国时东吴将军陆凯的《寄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元代丞相伯颜在《度梅岭》诗中曾写道:“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松一二枝。”可见这里的梅花倍受喜爱。
梅岭,有望梅阁、梅花诗碑林;还有万载雄关、千年驿道、驿站、庾将军祠、云封寺;陈毅元帅的传世佳作《梅岭三章》在这里写就,当年游击战的动人传说都来自这神奇的梅岭。
梅岭,每当寒冬腊月,岭梅斗雪盛开,漫成一片花海。红花似火,白花似雪,呈现一派璀璨绚丽的景色。沿梅岭古驿道拾鹅卵石而行的游客,无不置身于江南“四季景致皆入画,一年无日不飞花”的意境之中。
牡丹亭
李一连
瑰丽的牡丹亭
大余梅岭牡丹亭
牡丹亭为明清时代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最,当时名冠江南。始建于明代之前,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尽沧桑,屡兴屡废。据大余县志记载:从光绪元年至民国七年的40多年中,牡丹亭修茸记六次之多。1929年,牡丹亭在战乱巾被焚毁。
相传,唐以后牡丹成为国花。牡丹在北方城市较为常见,南方由于受气候及种植技术的影响,较为稀少,能繁植牡丹花则尤为珍贵。明代北方花农将牡丹花在南安府种栽成功,牡丹花成为奇花珍品,府县地方官员,为了附庸风雅,便在府衙后庭建牡丹亭,庆贺牡丹花开,设赏宴。后逐渐扩建为后花园。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时任南京大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的汤显祖贬官广东徐闻。途经大余时,因听说府后花园景致甚好,遂前往寻幽探胜。此时,他不仅目睹了牡丹亭的美好景色,还听到梅树寄情、丽娘还魂的故事传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汤显祖北返赴任浙江遂昌知县,复经大余,且与同窗谭一召相遇。因水涸待舟,逗留月余,又游览了府衙后花园。后来,他根据民间传说,以南安府衙牡丹亭为背景,创作了流芳四海的传世佳作《牡丹亭还魂记》。文由景起,景因文传,南安牡丹亭从此声名鹊起,闻名遐迩。
《牡丹亭还魂记》问世后,以昆剧《牡丹亭》在全国各地演唱,数百年一直传唱不衰,近现代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传播于欧美诸国。汤显祖也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新中国成立后,石凌鹤先生将《牡丹亭还魂记》剧本改编为赣剧《还魂记》,并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上映后,牡丹亭更是闻名天下。1963年,当代戏剧家田汉、文化部副部长周贻白和著名导演郑君里一行,专程至大余察访牡丹亭旧址。
1981年,方毅副总理出席在大余召开的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撰联一幅曰:“牡丹亭前钨业开盛会,西华山下矿产庆丰收。”
1985年,邮电部发行《牡丹亭》纪念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和邮资明信片一套。随后各界要求修复牡丹亭的呼声逐渐高涨。些时,上海下放在江西的扬立辉同志发起了“遥祝牡丹亭新生”的活动,倡导重建壮丹亭。有300多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包括巴金、曹禺、冰心、艾青、刘海粟、关山月等文学家、艺术家签名。
1987年大余县委、县政府顺应潮流,成立了重建牡丹亭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把昔时南安府衙后花园十景一并移到老东山公园旧址重建,命名“牡丹亭公园”。1995年开工建牡丹亭,1996年竣工。公园的另外九景也于1998年后相继建成。
牡丹亭基用花岗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成一如旧时,但规模更为扩大,亭高8.2米,包括台基达10米,成为大余标志性建筑。
休闲去漂流 章江源头第一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滨逊漂流记》风糜全球,书中描述的“漂流”幻想,今天在“庾岭南来第一州”的大余县,可以让您尽情感受到那“漂流”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集旅游和健身于一体的活动项目,与野外生存锻炼、丛林探险、攀岩等野外体育锻炼项目一样,成为百姓生活新热点。
漂流起源于古代的独木泛舟,当时成为人们交通和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到了近代,漂流广泛用于探险活动,漂流作为一种旅游和体育锻炼项目,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则更晚。漂流过程中,游客置身于美山秀水之间,陶冶心境,放松自我,领略和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精深,锻炼体魄和平衡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勇敢挑战精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水中生存技能,考验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坚毅品质。总之,让人们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感受自然、愉悦身心、锻炼自我。
赣南多山,河谷纵横,风景优美,非常适合开发漂流旅游项目,其中尤以地处大余县河洞乡的“章江源头第一漂”为最。全程6公里的漂流河段两岸修竹连绵、绿荫婆娑,景色幽雅,艇在河中漂,人在画中行;所经之处河道弯弯,怪石嶙峋,水清见鱼。其间虽历九处急流险滩,却是有惊无险,惹得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沉寂千年的章江源头如同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让游客一睹其芳容。
因而每天都有不少的市民来此探章江源,漂章江河。这种既刺激又无险、情趣横生的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与参与。漂流是旅游活动中新兴项目。大余县河洞乡开发的“章江源头第一漂”,惹得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沉寂千年的章江源头如同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让游客一睹其芳容。
---- 注意來!當今的武林,無人能看清我冷劍白狐的冷劍是如何出鞘入鞘,連你也不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