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ycat(爱流浪的小肥猫)
整理人: weiniduge(2003-03-23 18:41:17), 站内信件
|
包含精美图库和flash地图的豪华版请到 http://www.rayeye.net
5月21日 晴 西安
西安是文化古城,游览的景点很多,西安事变厅、华清池、八大奇迹馆、秦陵地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
我们对西安事变没什么兴趣,华清池也不过是曾有杨玉环在此出浴,出名的是贵妃出浴而非华清池,既然没贵妃出浴看,不看也罢,况且我们试过在西藏四千多米的高海拔飘雪天浴,自此都不把一般的温泉放在眼里了。八大奇迹馆和秦陵地宫是人造景点,没啥意思。
本来阿房宫是一个比咸阳宫殿更宏大的地方,据史载阿房宫驱使了70万民工、刑徒兴建,规模极为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可惜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这个喜欢破四旧的匹夫一把火就把京城和阿房宫烧了,火三月不灭,一代京都就此毁灭,想一想都心痛,有多少的宫殿和珍宝被毁。
可江山代有匹夫出,喜欢破四旧的大有人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阿房宫仅存土台遗迹,在其旁边新兴建了仿古的建筑,但根本无法和当时的风采相比。
我对秦始皇陵是很有兴趣,据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据说是东海中的一种形似人的四脚鱼)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白昼。
想一想,这是何等巧夺天工的建筑,近年来测得秦陵封土下含汞量比普通土含汞量高60多倍,初步证明了《史记》中这一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可惜是现在的秦始皇陵上面还有一堆厚达76米的封土,不知何时才发掘,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不过就算我看不到,也不希望为了短期的利益对秦陵进行破坏性的发掘。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北约35公里的临潼宴寨乡,在火车站广场有306旅游公交车直达,途中还会经过华清池等几个景点,可随时上落,不过就要重新买票。另一种是私人小巴跑306的线路,价钱一样,每一个景点都会停一段时间让你参观而不另外收钱。
我们只想去兵马俑,选择了306旅游公交车,绿色的车身很是明亮,宽敞的冷气大巴跑在高速公路上,35公里半小时就到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仿秦的设计,很配合秦俑的主题,我们首先走进了360度环幕电影放映厅,电影不间断地重复播出,不用担心错过场次。几十分钟的电影粗略地介绍了秦从统一中国到灭亡的过程,场面拍得很宏伟,特别是千军万马从你身边360度地 厮杀,很有气势,仿如置身其中,可惜喇叭的质量太差,严重破坏了现场感。
很多旅行团来博物馆,所以也不用请导游,跟在后面就有得听解说了。 雄踞馆中央的是一号兵马俑坑展览大厅,一走进来就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每一个刚步进大厅的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惊呼。
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东西长230米,南北宽70米,厅顶距坑底部高22米,总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兵马俑距现地表深4.5~6.5米,围着大厅有一圈走廊,一号展览大厅采用拱形钢梁结构,中间没梁无柱,人站在高处往下看,宏伟的军阵再现眼前,一切都具览无遗 。
导游介绍道:“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现为西安市临潼区)西扬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时,无意中发现了秦兵马俑。”
一号坑前边的三列横队,是军阵的前锋。每列68件武士俑,三列共204件。这些武士俑,都身穿长衣,腰束革带,腿扎行滕,足登浅履,头挽圆形发髻,是轻装步兵。除少数几件俑手持戈、矛等兵器外,其余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弩等远射程兵器,体现了“长兵在前,短兵在后”的武器配备原则。前锋部队的左右两端,各有1件装束与众不同、头戴长冠的武士俑,是前锋部队的统帅。古代军阵的编列都要有前锋,如果没有前锋,就像一把宝剑没有尖一样,没有杀伤力。只有配备精锐的前锋,才能无坚不摧。
其后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是军阵的主体。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
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的武士俑都排成四路纵队,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驭手一名,车士两名。
整个军阵队列整齐有序,组织严密,气势恢宏,虽然都是静止的泥俑,但秦俑的风格写实,兵俑的造型准确,面部的表情神韵生动,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精锐军队,只等将军的一声号角,马上就进行惊心动魄的厮杀,军阵威严的慑人气魄充分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境界。
秦军向来桥勇善战,重进攻而轻防守,在兵俑中就可体现,一号兵马俑坑内的士兵发型比较特殊,头顶上没有圆形发会,而是将头发全部拢于脑后再编结成六股宽辫形扁髻。这种发型是为了便于放头盔,秦国军队的士兵是有头盔的,可目前尚未发现有戴头盔的武士俑。这是因为秦军打仗时经常把头盔去掉以示勇猛,号称科头军,有时更把身上的铠甲也甩掉,这份过人的勇气使秦军往往一开战就决定了战事的胜负。因为秦国有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所以锐士个个勇敢善战,斗志昂扬,才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一号坑后方的平台上,有一些待修复的兵马俑,陶马的身长约2米,通高1.7米。均剪鬃,缚尾,举颈作嘶鸣状。表现手法有详有略,繁简结合。如马颈部的传神部位则着意刻划,连细小的波折也不放过。而躯干部分则洗练、概括。臀肥腰圆,肌肉丰满。马的四肢用硬直的线面塑造得棱角分明,好像钢铁般的强劲有力。反映了陶马的作者高超的写实能力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一号坑的发掘正在进行时,因施工又于1976年4至5月间先后探出了二、三号坑。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位于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主厅东端北侧。大厅的外观呈覆斗形,类似秦汉陵墓封土的形状。内部采用了现代化大型钢梁网架结构。四周的参观廊分为上下两层,可以近视和俯视二号马俑坑的全貌。
二号俑坑遗址大厅的建筑面积17000余平方米,为封闭式建筑,利用人工采光,更有利于遗迹、遗物的保护。二号兵马俑坑于1994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发掘,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由于有些地方塑料薄膜遮盖着,我们无法看到全貌,二号坑预计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
全坑划分20X20米的24个探方。每个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小方。二号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遗迹已揭示出来。兵俑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军阵分为四个部分:
曲尺形的东端:四边周廊内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间四条过洞内有160名跪射武士,为弩兵阵。
曲尺形南半部,八条过洞内并排着八列战车,每列八乘,每乘车后有2~4名车士,无徒兵,为战车方阵。
曲尺形中部:三条过洞内排三列战车,每列六乘,车后排列有徒兵和骑兵,是车、步、骑的混合军阵。
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条过洞,每条过洞内有两乘战车,其后为八队骑兵,每队四列,为骑兵阵。骑兵阵的编组方法:四匹马一组,三组成为一列,共12列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军阵。骑士俑立于马前,一手牵拉马疆,一手持弓署。
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如果说一号坑是步兵阵,这里就是快速机动反应部队骑兵军阵。
二号坑的走廊上还分别展览了兵俑的几个类别,放在一起更容易看出区别,兵俑的制作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大到铠甲,服饰冠带,小到发髻,眉毛胡须都不类同。
将军俑大都身材高大魁梧,头戴双卷尾冠,足穿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或着长袍不披甲,长髯飘洒,昂首挺胸。有的显得威武大度,雄风逼人,勃发出阳刚之气 ,有的显得满腹韬略,气宇轩昂,表现出儒将之风。
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多兵种的曲尺形军阵,分阵心和阵表两部分。阵心由八路身穿铠甲的跪射俑组成。他们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头绾圆形发髻。双目凝视前方,两手做持弓弩状。
二号兵马俑坑除兵车和骑兵外,在第一单元内,还出土有332个弓弩兵,位于阵表的均为立射俑,此俑为不着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在一个方阵中,要轮番射击而不伤自己人,就会有立姿和跪姿两种射击方式。
军吏俑头戴长冠,或穿战袍,或披铠甲,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严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军吏主要是处理军中行政的事务,属于文官, 但需要时,照样可以上战场勇猛杀敌,可见秦军之骠悍。
骑兵鞍马俑一般立于马前,一手牵缰绳,一手作提弓状。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腰窄袖短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
铠甲武士俑,披甲站立,或免冠,或头戴软帽,腿扎行滕,脑后绾六股宽辩行扁髻,个个神情严肃恭谨。
战袍武士俑,免冠束髻,身穿短袍,挽弓挎箭。这种不戴头盔,不着铠甲的武士,更显示出秦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
二号坑的二楼是一个小型的展览厅,橱窗里有小型的泥塑,讲解兵俑的制作过程,一个老者站在旁边,原来是博物馆的退休老馆员在给游人义务解说,当时只有我们两个和一个女孩,老馆员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每一件展品,待遇之高我想连克林顿来到也没享受过,我在老馆员身上真正看到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了,不过导游可能都要失业了。
老馆员解说道:“首先是把陶泥和水踩匀,然后压入粗模中制作出躯干、四肢和头颅的粗胎,再进行第二次覆泥加以修饰和刻画加工雕刻五官及发髻、发辫、发纹、冠帻等细部。待陶俑的胎质完全阴干后即放到窑里焙烧,焙烧温度大约在1000℃左右,出窑后再一件一件地绘彩,陶马的制作工艺过程大致相同。”
“啊,秦俑身上原来是有彩绘的吗?”我惊讶地问。
老馆员指着一幅刚出土时拍的照片解释道:“秦俑服色崇尚艳丽,秦俑服饰五颜六色,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没有等级区别。服饰色彩艳丽,色调明快,崇尚靡丽之服,并且上衣与下裳的对比色鲜明,如朱红色的上衣则配以粉绿色或天蓝色的下裳;粉绿色的上衣则配以朱红或粉紫色的下裳,从而使色调更显绚丽多彩。”
LC问道:“那么我们看到的秦俑为何都没有色彩?”
老馆员说:“大部分彩绘在出土时都已经脱落,只是残存了一些色彩残迹,有些却色彩色泽如新,不过出土时一接触到空气,就在几分钟内消失了,这照片就是在刚出土时抢拍的。”
“多可惜呀,没有办法保留颜色吗?”我们看到照片中鲜艳的秦俑彩绘叹息到。
“只要不接触阳光空气就行了,以后新发现的秦俑群都不会发掘了,直到有能力盖一个大罩把它盖住,然后把它抽真空后再发掘,就可以还原当时原貌了。”
老馆员介绍道:“在已经出土的一千多件陶俑中,没有两个长得是一模一样的,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的工匠是以什么为蓝本的,因为军队从来没开入过工场。有人估计是互相以对方为模特,但对着千 篇一律的民工,又是如何生动地刻画出将军威武,武士英勇,军吏刚毅,喜怒哀乐,各有其情等不同的人物性格呢。而且还有一些俑的头型和面相是典型的西北或西南少数民族。”
我又问:“二号坑为何有那么多被覆盖了?”
“你们进来时大概也闻到一些味道了吧,那是我们的工作人员为防止俑坑里生长霉菌而喷的防霉剂的味道。因为正处于发掘阶段,长霉问题相当严重,因此采取了扫或铲除、塑料薄膜覆盖,紫外线灯灭菌等措施来综合解决坑内的霉菌现象,而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好办法。”
三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面积最小,只有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东边有一斜坡形门道,进门后迎面是一车马后,内放驷马车一辆。由此向右拐有一南北向长廊,在长廊的北侧有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大厅,大厅内夹道排列着武士俑。长廊南侧向西为南厢房,也排列有担任警卫的武士俑,均身穿铠甲,手持仪卫性的兵器,警卫森严。
俑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技铠甲。腿部有的扎着裹腿,有的缚絮衣(护腿)。足上有的穿履,有的穿短靴,左臂微向前曲作按剑状,右臂前曲半握拳作持长兵状。右后角一俑脑后挽六股宽辫形扁髻。威然仁立,气度孔武。武士俑沿周壁环立,中间的2件俑作夹道仁立。后部有武士俑4人,分作两边相对站立。武士俑的这种编列方法显然是警卫式的排列,武士俑的身份应该是卫兵。
一个导游说道:“ 三号坑共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从卫兵的排列来看,三号坑很明显是统帅部,古称“军幕”,也即是秦军阵的总指挥中心。但秦兵马俑留给世人的两大遗憾之一就在这里,三号坑作为指挥部,但从其出土陶俑的服饰冠带等方面来看,均为一般士兵,为何没有较高身份的指挥官?”
导游的说话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静待她继续说下去。
“据学者分析,秦的兵权集中在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手里,“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也。”所以这么大的军阵统帅,必须要秦始皇亲自颁发兵符任名才敢建造,兵符通常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当时秦皇正在东巡路上,兵符还未传回军阵秦皇就 驾崩了,兵俑草草掩埋,所以没来得及做统帅俑。这道兵符也从此遗失了,直到70年代被一个当地的小孩无意中捡到,他把此兵符献给了国家,国家问他要什么要求,他要求了一个军用水壶,一个军用书包和一袋粮食而已。”
故事太神奇了,不知道是否真实,一道可以统领这么大军阵的兵符就这么容易捡到。
导游笑着说:“西安是千年古都,大家有空可以到处转转,说不定也可以捡到更珍贵的宝物。”
说得大家都心痒痒的,我问:“第二个遗憾是什么?”
“一号坑可视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则是统帅部。按照古代左、中、右三军的编列方法来讲,这里唯独缺少一个中军。在1976年的夏天,经考古人员钻探,于一号坑的中部北侧,二号与三号坑之间,还发现有一个未建成的四号坑。此坑东西长48米,南北宽96米,深约4.8米,总面积4608平方米,由于此坑正处于中军的位置上,因此,很可能是原来拟建中的象征着中军的兵马俑坑。由于秦末农民起义军打到了骊山脚下,此坑被迫停建。如果它建成了,我们今天就可以看到左、中、右三军加上一个指挥部而构成的一组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了。”
除了3个兵马俑展厅外,还有2个大型的文物展厅。铜车马展厅展出的是两辆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完整,大部分构件都有变形,并锈蚀严重 ,经过近6年的工作,二号车与一号车先后修复完毕。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 。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就像一个大龟背,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 ,估计是秦始皇亲坐的车。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导游说:“当时二号车修复完毕后,在试拖动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机关,当二号车一停下,后面的门就自动打开,车一拖动,门即刻就自动关得严严实实,任你怎样撬都打不开,刀枪弓箭也挡于车外。这对于经常被人刺杀的秦始皇尤为重要,一遇到危险,只要第一时间把车驾走,秦始皇 马上就可以在保护之中,这可算是世界上第一辆防弹装甲车了。”
最后一个是综合陈列馆,陈列着秦代时期的一些出土文物和不定期展出一些的其他朝代文物展。从这些展品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经过短短的10年的兼并战争,先后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等诸侯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帝国。
秦始皇虽然是一代的暴君,但统一的观念从那时起就开始在中国人心中巩固起来,使中国没有变成欧洲一样四分五裂,欧洲现在建立欧元体系,就是在做我们两千多年前是事。 秦始皇统一了国土、文字、货币、度量衡,是我们如今没一样做得到的,我们近在咫尺的台湾不知几时才能重回中国,文字更不用说了,全球的华人在使用着简体和繁体两套文字系统,试问还有那有一个国家的同一民族在使用2套文字系统的,连自己内部沟通都有问题,又如何走向世界。而香港现在仍然在使用着另一套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如果要仔细地参观一遍博物馆,非要大半天的时间,但这里真的是很值得来,除了到处都有导游解说外(当然,这些都是别人花钱请的),每个展厅内都设置了计算机触摸屏系统,观众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到自己所关心的各种信息。来过一次,肯定会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门 票:65元 学生票35元
地 址:西安市东北约35公里的临潼宴寨乡
交 通:在火车站广场有306旅游公交车直达
306路306旅游公交车:
火车站―康复路―王家坟―十里铺―石榴园―新疗―西安事变厅―华清池―博物馆―东关―八大奇迹馆―秦陵地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首班发车时间:夏季 7:00 冬季 7:00
末班发车时间:夏季 18:30 冬季 18:00
平均间隔 10—15分钟
车 票:5元
途中可以上落,不过重新上车要再买票,另一种是私人小巴跑306的线路,价钱一样,每一个景点都会停一段时间让你参观而不另外收钱。如果想认真地参观兵马俑,至少半天的时间,私人小巴所给的时间根本不够,除非你时间非常紧,并不建议参观兵马俑时还要去跑其他的几个景点。
私人小巴还不一定走高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装满客才走。公交大巴是宽敞又舒服的冷气大巴,而且价钱都是一样的,所以建议选择公交大巴。如果对其它的景点很有兴趣,一定要去参观,可以早点起来,坐306旅游公交车先去兵马俑博物馆,回程再根据省下的时间选择私人小巴去几个景点,不过要问清楚,有些回程的小巴不一定会停景点。
待续
----
欢迎光临我的网站 留言薄
精美旅游风光图片及精彩的第一手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