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iyulove-007(野百合的光阴)
整理人: yerk(2003-04-06 10:25:36), 站内信件
|
曾经有人说过,音乐是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语音,在音乐中充溢的是人类对生命的诠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有着感情的渲泄与释怀。据《易知录》记载;相传在太昊治国的时期,他用桐木制琴,以绳丝为弦,共计二十七根弦,命名为“离徽”,以琴声祝告神明,沟通天人。目有在于修身养性,返于天真,音乐就是从此产生的。而对于一代圣贤周文王来说,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所著的《易传》对后世文明的影响,从音乐的角度上来在说,正是他将原有的;宫,商,角,徽,羽五音,扩展到宫,商,角,徽,羽,少宫,少商七弦,这就是七弦琴的由来。也许有人会纳闷,为什么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总少不了这些上古帝王的存在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在先民们看来音乐是陶冶情操,统治天下的“利器”之一,他们赋予了音乐最为纯洁,高尚的使命感与历史责任。孔子曾经也将“礼崩乐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走向堕落乃至是崩溃的先兆之一,在中国古代对知识份子的要求也有过“左琴右书”这一说法,而且在奏乐之前还必须得“沐浴更衣”方可为之,因为音乐的纯洁,与高尚是不容玷污的。
记得曾经有网友说过;“在这个缺乏诗人的时代里,流行音乐就是诗,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人性所渴求的感动。”的确在这个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惘然的心灵上已经沾满了世俗的灰垢,浮燥的心理已经容不得我们再去浪费这有限的时间,用心去体会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乐律我们所需要的是情感释怀,去渲泄,去感动,以得到片刻的安宁。于是善于营造温馨氛围的BEATLES创造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神话,而在无奈中呐喊的罗大佑则在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用心经营的基础上的,充满了时代所需要有原素,BEATIES的温馨与欢愉,抚平了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而罗大佑在新旧文明的冲突中,哼唱出了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是他们赋予了流行音乐更多实质性的原素,他们的成功是无可厚非的,是理所当然的。反观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自九三年放开市场后,我看到的仅是那空洞乏味的政治口号以及浮浅低俗的肉麻情歌;没有人性对时代的渴求,没有对人性思想上的认知与反思,音乐本质上的感召力那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
有时候我经常会想,凭我中华泱泱大国十数亿人口,难道就找不出几个会搞流行音乐的人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就有它独特的人文底蕴在里面,首先你必须得以人为主,要知其所想,知其所需;其次你还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态度去面对它 ;而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偏偏就死在这二点上;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这是张也《走进新时代》中的一段歌词,咋一听时我还以为自已置身于某个政府报告会议之中,整首歌唱之中充斥着令人倒胃的政治口号与术语。如果我们的歌曲创作者们是本着政治第一的创作态度的话,那么他首先就违背了流行音乐以主为主的创作精神;如果他是本着加强民族凝聚力而创作的话,那么他的文字粹练功底真是让人不敢恭维,反观黄沾在多年前为张明敏所写的《我的中国心》则是震人心魄,至今回想起来都激动万分,;“洋装 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将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钧,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黄沾把握的是心理辨证法,从人性渴求归属感的角度抒发了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意识,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共鸣。 情歌是流行音乐永恒的主题,而我们的创作者们又是如何去营造他们爱的气氛呢?“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只等那太阳落了西山沟,让你亲个够”像这一类的歌曲就是中国流行情歌的主题,之所以要选择它,那是因为它与《走进新时代》一样极具代表性,对此我除了愤怒外就别无它念了,我们的创作者们也太愚民了吧?我们可是人呀,是有着自已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知亲嘴和求欲的动物。记得台湾的著名老歌曲创作家庄奴先生曾经说过“在歌曲的创作中,歌词所要体现的是诗一般的意境与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草草了事。”也许说我们的创作者是在草草了事的话,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音乐创作队伍的整体素养差,不但文学底子差,而且想象力和创造空间更是可怜的让人同情。所以才有了这种滥竽充数作品的泛滥。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有关于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故事,在70年代的台湾各大高校都有着自已的歌唱比赛 ,但大多与会者几乎都是演唱BEATLES,猫王等人的欧美歌曲,在一次比赛中,有一位男性青年手持一瓶可口可乐走到了台上,然后将其愤怒地将可乐瓶摔在地上,说到“我们喝着都是美国人的可乐,唱着都是欧美人的流行歌曲,难道台湾人就不能拥有自已的流行音乐吗,难道台湾的文化就真的就要被欧美人给吞食掉吗?”这件事在当时整个台湾的高校,甚至是在文化界的影响都非常的大。随后不少台湾本土的著名学者和音乐家都加入到了他们的创作队伍,包括了那个号称是“台湾第一狂人”的李敖。台湾的流行音乐起于校园,根基却是在整个文化界共同参与打造出来的。反观我们由于应试教育的特殊性,一些有创作能力和水平的青少年,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之中,到了大学由于年龄已大的原因,他们无法重新投入流行音乐系统的理论教育之中,而一些整体素质偏差卖相还不错的青年,却是将主考的目标放在各艺术类院系上。中国流行音乐之所以给人一种“扶不起的阿斗”的印象,究其根源问题就出自我们整个教育环境,政治气氛浓,学生教学压力大,而且文化界的名流们都耻于流行音乐这种文化形式。但他们恰恰忘记了流行音乐对现代人的影响力。如果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得到改善的话,那么中国的流行音乐将永远的看不到前方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