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zw95(云雾山)
整理人: chocho.1(2003-04-26 23:52:57), 站内信件
|
三、叙述角度
以上论及金庸小说与《红楼梦》在戏剧结构方面的相类似和差异。武侠爱好者或许联想起古龙。古龙小说情节紧密,对白强烈,无一不是纯粹的情节剧,戏剧感很强。然则古龙与金庸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使我们觉得他们全然不同?除了一个喜欢一句段,一个喜好几句一大段外,二者最大的不同应在于叙述结构的不同,即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叙述视角等等的差异。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大部分小说倾向于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不消细述。叙述角度则大致可分为两种:全知叙述和有限全知叙述——即次知叙述。所谓全知或次知,是针对小说中隐藏的叙述者而言,即叙述人对故事内情是完全了解,还是只知道一部分。常有这类句子,“列位看官,你道那是何?却原来是……”即小说模拟某个叙述角色,这角色对故事所有内容一应细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顾名推之,次知叙述即指叙述人只知道故事的一部分。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全知叙述。
次知叙述在《金瓶梅》时悄悄出现,到得《红楼梦》,又经历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大量的次知叙述让《红楼梦》的小说世界耐人寻味,小说史上次知叙述的成功典型薛宝钗,其举止言谈“淡极始知花更艳”,内心世界一直让人品琢不透。宝玉睡梦中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不沉怔了”,反应只一“怔”字。这个处处有意表现大家闺秀气度的冷美人,对宝玉究竟是否有情?还是介于有情无情之间?听了宝玉的梦话,她是尴尬、惊异还是失望委屈?书中一字不提。对此,红学界和读者群中至今未能达到共识。十九回滴翠亭边听到小红坠儿的谈话,她假装追赶黛玉,蒙混过关,有没有嫁祸黛玉的阴险用心?全凭读者自己琢磨了。中国艺术崇尚写意,简略形体,所谓留得空白天地宽,国画书法都是如此。这一鲜明的叙述风格,永远启迪着后世作家。半明半暗的描写使人物和事件在客观的视觉中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空白点。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的成熟特征之一即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叙述风格,也应是后世浪漫主义作家最为注重的技巧。简单地概括下来,即把全知叙述(包括具体微的心理动机描写)对准了主人公及主人公代表的理想世界;而对薛宝钗、袭人等一些性格虚伪、城府极深的人,对暗晦的、现实的人事则布置以次知叙述。这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的一种极高明的技巧。
金庸小说中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复合运用,几乎可令曹雪芹含笑于九泉。郭靖、杨过、胡斐、狄云、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等主人公,描述一概全知全明,并无半点疑窦;而周芷若、白世镜、岳不群、林平之、方怡等反派人物的嫌疑角色,他们的堕落过程、变态心理或丑恶罪行几乎大半是暗写伴以侧写,全部作次知叙述。在次知叙述时,有时反面角色会跳到明亮面与读者见面,套用假全知叙述实则仍有所不知(如岳不群)。因此象《笑傲江湖》之类批判气氛浓重的小说,总体还是体现出光明的朝气。
比如林平之,他原是一个正直热血青年,后来彻底变坏,残杀了对己赤诚的妻子。他的变坏有个过程,全部是暗写。嵩山脚下深夜大道上,眼盲的林平之对岳灵珊一翻连叱带说,读者可抓住些端倪,可是还是不太清楚。前文岳灵珊说他“你和爹爹一模一样,就只管肚子里做功夫”,林平之什么时候成了肚子里做功夫的人?自下华山之后,林平之的描写一直是中性,虽然刚强之态触目,心机之深已不可测。在漫长和屈辱的伺机复仇过程中,林平之发觉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师父,此人虎视眈眈于辟邪剑法,得之后更欲将林平之置于死地。林平之死里逃生,冒险偷回剑谱,又自残肢体,最后复仇眼盲,终致心态扭曲,残忍无比。他剑杀灵珊时,劳德诺正一旁监视,自然深知一已性命操纵人手,只有杀了岳灵珊才能获取劳德诺的信任。但倘若他顾念与岳灵珊的交情,尚存良知,决计不可能一剑穿透岳灵珊的身子。在这挥剑的刹那林平之狠下了死手,可见他对于人世间一切的憎恨。林平之的心理变态过程书中未加描绘。仅让读者自行猜想,所以晦暗的东西虽然充斥在书中,由于正面大量描写的只是令狐冲和任盈盈等几人,全书还是洋溢着笑傲脱俗的健康气氛。
又如《天龙八部》中丐帮执法长老白世镜。刚出场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全力站在萧峰一边平服密谋叛乱的帮众。读到后部才知道,他早已受马夫人引诱而堕落,杀死了副帮主马大元,还策划嫁祸姑苏慕客。后文马夫人道“哼哼,这个老色鬼!……在老娘跟前,什么丑样少得了?……他舍不得杀我,只好杀马大元啦。”但白世镜不愿加害乔峰,“这老色鬼居然跟你讲义气,给我逼得狠了,拿起刀子来要自尽。”聚贤庄一战,乔峰与中原武林结下不可解的仇怨,白世镜仍信守诺言,以绝技换取薛慕华医治阿朱之伤。
一个杀人越祸的伪君子,为何始终对萧峰敬若神明?丐帮副帮主马大元对夫人一向千依百顺,一听要做对萧峰不利之事,立即恶骂她一顿,还威胁要将她“斩为肉酱”,以至被害。马大元同萧峰的交情一向甚淡,为什么全力维护他?丐帮众人敬重萧峰,显然并非因为他总是“威风凛凛”,却又不写明原因,就象曹雪芹写秦可卿之死,“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是为不写之写。萧峰在帮中英雄义气、广施善布的气概,读者可自行猜想,远胜于一支笔写来。
也有不是反面角色多用暗写的。典型即《笑傲江湖》中的莫大。嵩山比剑时以莫大之功力竟会让岳灵珊击得口喷鲜血,断了几根肋骨,他是有意诈伤还是故意自伤?书中莫大显得行踪诡秘,莫测高深。但这是因为莫大虽是正面角色,却被赋予了某种冷眼旁观意义的原因。甚至莫大就是作者本人,而作者是不好意思过多介入故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