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17:15:41), 站内信件
|
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4)
中国的文字文化制作复杂性,使得即使中国最先学会造纸,活字印刷
也没有使文字体裁的文学作品突飞猛进和在民众中间的普及。
中国的文化人和其文化作品的成就里,往往都是反比的。越是有成就
的作品,其作者的景况往往越是悲哀的。于是有了孔丘被贬才能作出《论
语》来,屈原被放逐才赋出《离骚》来。孙膑被去膑骨,司马迁受宫刑才
做得出《兵法》和《史记》来。曹雪芹如果不是“贫穷难耐凄凉”恐怕也写
不出来《红楼》。对于李杜韩先生所谈起的贾平凹模仿曹雪芹《红楼》的
《废都》,我看小试犹可,倘若抱有其他目的则实在是愚蠢之举。
上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封建社会中中国文化人的成就和名利应该无
关。说明中国这些文学成就不得市场,其创作,发行和经济市场是脱节的。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是封建社会中中国文化人的专利,欧洲的尤利们许多的
画家,作曲家在生之日并不得势,惊世之作往往都是换了口饭吃--尤利们
也不都是风风光光的。这也提醒李杜韩先生注意:谁的黑暗之处都是黑暗
的。谁的先进和光明也都是光明的,各自不同罢了。
在同一的社会中,科技,教育,文化的命运几乎都是相同的。中国封
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交换的循环方式,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见识,
决定了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兴盛衰败。遇到贤明的君主和太平盛世,
就得以发展兴旺。反之,就处于低潮了。知识也不为多数人和社会的主流
发展服务。只是皇室的玩具而已。我们现在经常遇到为什么中国“四大发
明”在国内不为光大,为什么每每无数个“发现”或“制作”比西方人早
若干的百年,而却如同石沉大海或于国于民无用。
李杜韩先生力图要做解释和比较的,旁引博证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
期在文学上的文字体裁的主流是诗词,不是小说。文学理论的弱小,枯萎
等等。这无疑是事实。文学界的现象和中国的科技,文化,哲学等等的断
档断代现象。面对着于19世纪出现于他们面前的尤利大叔的文化,无疑是
新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