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17:15:41), 站内信件
|
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7)
当李杜韩先生发现尤利大叔有一种精确的不得了的文字,它的排列组
合能够把人物,景色,事件叙述得相当完美,准确好象“摄象机”那样作
用于读者的形象思维的时候。他在对尤利文化赞叹之时,忘记了这样一个
事实:
能够把这样美好的英语准确无误的反映出来的,令他能享受艺术美感
的语言,是他的母语--汉语。是由汉字排列组合成的语言。
竟管在先期的争论中,茶茶和小多曾经多次的提醒李杜韩先生在享受
尤利的文学美的时候,不要忘记翻译的作用。
我在这里也要提醒李杜韩先生不要忘记汉字的作用。最简单的,最基
本的道理往往会被大师们忘记或忽略。
这是一个世界上最大量的,最为丰富的字库和词库。只要你有本事将
它排列组合,它可以满足你在艺术享受上的任何的准确和精美。它完全可
以满足李杜韩先生为之异惊异咤的对尤利大叔古典的,现代的和当代文学
欣赏的需要量和精美表达的质量。它可以完全可以像“摄象机”那样对文
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心理,动态的以及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任何的刻
划和描写。
比如对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的一个细小的眼神的描写,可以使用几十个,
几百个甚至是几千个汉字作出完全不多余的描写--只要你有那个运用汉字
的本事;
它也可以把一个巨大的场景和深刻的拟想化,用几个汉字就可以超度
的表现出来。
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是“摄像”不是议论?我不知
道运用尤利大叔的语言要用多少的词汇能完成它的意境来。我也不知道在
今后中国文学发展到新的高度时,这些“古董”的诗句能够被后人使用多
少年。
为此,无须多说,以免落入俗套。
我在文章的第二章节中,讲述了中国汉字的数量,丰富,复杂性使得
中国封建社会中求温饱绝大多数的平民远离了中国的汉字; 中国的文字
文化制作复杂性的高成本,更使得中国的文字文化背离了更为广大的读者
市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它自身的特点也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认识中国文字特点的负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不正视中国汉
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厚重和深邃和独树一帜起到独有的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汉字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一字一词,有些词是两字或两字以上的。
一字多音,数字同音,字的笔划在一划到二十多划。组成世界上最多的字
和词,词组在句子中排列组合以满足中国丰富的语言需要。
在此,我要整理我的思路,结合我要针对李杜韩先生的观点,归纳为
如下几个问题:
1:中国汉字的产生具有区别于西方尤利大叔的文字的独自的中国的特
点。它既对以后的词,句子,文章的中国的特点进行了规范,也对于中国
文化的创作,欣赏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规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
文化的特点。
2:中国人在学习中国汉字的同时,也是学习词和句子,短文甚至最后
的更深刻更复杂的文章。因此在我们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和认
识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社会伦理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认识中国语言内
在规律,中国文字体裁的创作,阅读和欣赏规律的以及中国文学理论规律
的过程。也是积累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精神的本质和奥妙的时刻。
3:中文的功底最首要的在于积累,首先是背诵。背诵的汉字,词,诗
词和文章的多寡首先决定了这个人的功底的程度;最后是运用的过程。运
用其悟性和灵性。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的文字的文化。
4:中国文学的特点(包括哲学,伦理等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它告诉初学者:汉字就是这样,汉字的意义就是这样,汉字的使用就是这
样;诗词就是这样,几字,韵律,节奏你填就是了;赋就是这样;连你的
皇帝,你的父母也告诉你“是这样”。
“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是限制了你,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速度。
但是中国文化既然是这样告诉你的,如果你和它叫劲的话,你会发现:中
国文化的积累,厚重可以让你用三五个人的“生命时间”也享用不尽。
“是这样”也是要你积累,学习,领悟它的厚重。其实它不影响中国
文学的进步--该有诗词时,它有诗词了;该有赋,曲了,它就出现了;该
有小说了。即使我们没有象尤利那样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红楼照列会
诞生。
5:积累的实质在于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内涵的领悟。在于悟性。这不仅
是中国文化人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思维的特点。
悟性更高的境界是一种修养。它不脱离中国汉字文化规律的死板,严
谨,细致,缜密的框架,不为其束缚,达到一种超脱的,出神入化的境地。
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屈原,建安七子,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到鲁迅,
毛泽东对中国文学规律的运用可谓得意,潇洒,“孟浪张狂”。
谓之满腐经纶,但不得要领和悟性的也有之。忙忙碌碌一生,混出个
“孔乙己”的当量级别来;
害人害己的文化人的异类也有之,李密,姚文元就是一类;
论坛里曾经有人怒斥我,曰:“文革不就是对知识分子的破害吗?在
文革中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知识分子都遭到了迫害”。
对于此人,我并不在意,不知道他的统计数字来自何处。但我可以看
出他不了解那段文革的历史。政治斗争的经验也很幼稚。“本本”主义产
生的书生气学子。
他不晓得在政治家们制造的阴影之下,另有作浪的腥风--是谓文革的
中坚力量。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另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迫害才是事实。
工农和“土得掉渣”的干部们的批判意识显然肤浅,甚至于“暧昧”。
对于知识分子他们打心底喜欢得不得了。
而让人“入木三分”的,置人一部分知识分子于死地的,正是另一部
分知识分子。
中国文化的腐朽部分的能量不可小视。
对于中国文化的悟性,掌握好了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很舒服的,能
够悠然自得的看待中外文化现象的感觉。这种感觉你有过吗?
不象你在《这就是完美?--致伊洋》,《再致伊洋》中所说的那样的
寒酸。驴唇不对马嘴。
我对你有个奇怪,想问你:按理说,你没有经历过文革。看你那两篇
《致伊洋》怎么把文革中偷换概念,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扣帽子,打棍子
的手法表演得那样惟妙惟肖,有过之而无不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