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信仰讨论>>>>Reinhold Niebuhr(莱.尼布尔)论人的罪——之四

主题:Reinhold Niebuhr(莱.尼布尔)论人的罪——之四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3:12:24), 站内信件

    在道德上,骄傲则表现为人的自以为善。以自身的标准为绝对标准,这暴露了人意图把人自认为公正的、善良的态度,作为终极性、绝对的、纯粹的善,以相对的道德的标准代替绝对的上帝德性之善。既然人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那一套道德之外的行为,就往往称为之恶,看别人总是比不上自己顺眼。这样,道德标准的相对性,致使人的道德含义都是暧昧模糊的。 
   “道德上的骄傲就是有限的人的这么一种主张,他以为自己的极其有限的德行是终极的正义,自己的十分相对的道德标准是绝对的。” 
    尼布尔赞同路德的观点:罪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罪人,这就是罪的最终形式。能自己判自己为义的人,既是不认识作为判决者的上帝,也是不需要作为拯救者的上帝。 
    精彩!我以为,我们还有什么好说呢?当人在上帝面前说,主啊,我是个义人,我按自己的良知生活,尽管我不认识您,但是我相信我有资格进入您的天国。当有人这样认为时,人的所有罪就明明白白地摆在上帝面前了,他的所谓良知也彻底地暴露了其罪恶的面目,因为真正的良知绝对不可能使人有感动说出这样的话来! 
    良知一定是让人深知自己的有限,不洁不纯,深深在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有限,在这几十年中,在这样的人类社会内,人本质上不可能是“真正道德的”,只按良知做人的,包括基督教徒在内! 

    尼布尔的名著《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深刻地研究了在现代道德领域中的还未能解决的道德难题。他区分了两种道德:个体的道德和群体的道德。他认为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过去的道德学说(主要指西方)却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从而在深层上成为导致道德沧丧的原因之一。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有自私和非自私两种冲动。自私的地方,是人意图不管是有限的不完全的生命形态,都要在世间永远地保存自己,这表现在生存意志、权力意志和自我维护三方面。但同时,另一方面,人又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充分的自我意识的物种,人的自我意识深处又有一股超越自我去追求永恒性的能力和冲动,即我们说的献身精神,奉献精神,人不仅象动物一样有群体生活的冲动,还有同情他人,甚至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非自私的成分。这是个人的良知。 
    相比之下,群体的道德感要比个人的更“自私”。国家、民族、阶级、团体等,在历史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利己倾向。群体利益和个人利己利益纠结在一起时,群体就是自私的一种典型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个体的无私冲动会被群体所压制。尼布尔认为,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权力来自对生产手段的拥有权,人们因此分成有产者和无产者两大阵营,而阶级阵营中的成员,其道德取向总是受共同的阶级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限制。这是尼布尔深刻地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理论,对人类道德分析的一种新思维。 
     尼布尔还关注一个民族主义的问题。毫无疑问,民族主义是群体道德的强力形式。尼氏引用了乔治华盛顿一句名言作为民族主义的特征概述:“只有符合其自身利益时,民族才是可以信赖的”,这样,民族主义在本质上的利己性就暴露出来了。民族主义绝拒在对自身没有任何好处(那怕这好处是壮大名义、阵营和影响力,而无多少实质性的实利)的情况下,牺牲自身的利益,而为了其他民族和人民,这是任何民族都做不到的。民族主义在现代的一个变种就是国家主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国家之名阻碍人行更大的善,这就是尼布尔说的社会的不道德。 
    甚至乎,爱国主义也是自私的一种。因为爱国主义把个人的无私转化为群体的利己主义。以牺牲个体的无私道德来换取民族或国家利己主义的不道德。这是尼布尔说的“爱国主义的悖论”。尼布尔因此认为,从可能的程度上看,群体社会的道德水平比个体的道德水平要低。 
    为什么出现这种群体社会的“不道德”?尼氏认为,是因为“人的群体行为属于自然秩序的范畴,不完全接受理性和良知的控制”,解决这个问题,在有限的人中,只有运用政治手段。这种情况不管社会的发达与否,都一样。这就是他说的“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的主要含义——人比社会更有理性和良知。 
    但是,这样说时,立刻要补充一句:尼氏的意思并不是说个人的道德在人间可以达到完善,所谓“道德的人”只是相对于“不道德的社会”而言,并没有必然的、自然的指向终极超越的意义。 

    尼氏认为,有一种在现代教育家和道德家那里是根深蒂固的错误,就是认为现时的道德上的歉缺是由于社会科学未能同创造技术文明的自然科学一道长足前进,这种观念暗含的意思是:在不久的将来,只要道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取得方法上的突破,人类的智力普遍提高,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将会得到解决,社会将是很好的。尼布尔认为,这样认为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面临的问题的性质混淆了: 
   “当自然科学克服了由无知所产生的因陈守旧时,自然科学就获得了自由;但是,社会科学所遇到的因循守旧,是产生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而这些社会的统治阶级,一直在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特权,在社会领域中,完全充分客观地运用理性是不可能的。正是那些急于想提供给我们这一代人社会拯救方案的社会科学家,这些人对懒散无知的人未能完全接受他们的智慧而感到失望的社会科学家,几乎在他们的所有言论中都表露出了中产阶级的偏见。……社会中的不公正不能像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通常所相信的那样,单靠道德与理性的劝告就能够得到解决。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冲突只有用强力才能对抗强力。大多数教育家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大多数社会学家只是勉强地承认这一事实。” 
    尼布尔认为,在西方中产阶级中,这种对人类德性和道德能力的浪漫式的过高估计,反映了社会的不善已经使人开始麻木。这当然也是不道德的社会的一个证明。 

                                                              (待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