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an_z(一帆)
整理人: fan_z(2003-03-10 09:21:44), 站内信件
|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
萍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
萍乡矿产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袁水、萍水、草水、莲江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4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4亿立方米。
全市总人口178万,城市人口32万,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4人。
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32%,人口出生率为13.66‰,死亡率5.85‰,自然增长率7.81‰ 。
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仅四分多一点。地少人多,促进萍乡人“反弹琵琶”,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建立和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以少胜多,高效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使农业摆脱资源约束,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集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有效供给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2001年,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1.5元。
萍乡农业素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科技和水稻耕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早在50年代萍乡就创年亩产超500公斤的记录,成为闻名全国的“水稻丰产模范县”。60年代全国水稻丰产劳动模范彭光贤的实验田突破年亩产1500多公斤的记录,70年代以颜龙安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一般稻谷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他们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国家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80年代“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走向大江南北,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萍乡海南制种基地成为萍乡农村中一个新的产业,年杂交种销售收入超亿元。配合吨粮田建设,萍乡积极推广应用旱床育秧、抛秧、薄露灌溉、科学施肥与用药等农业应用新技术,收到良好效果,经验收早稻每亩增产9.4%,晚稻亩增产9.1%。2001年,粮食总产53.55万吨。
生猪向来是萍乡养殖业的“重头戏”,上栗县的“秋江两头乌”花猪是驰名省内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萍乡不断调优养殖业品质结构,淡水鳗鱼、甲鱼、梅花鹿、黑山羊、野鸡、红脸鸭、美国鸽王等一大批特色产品蓬勃发展。“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不是水乡的萍乡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大力发展立体养殖,网箱养殖,使得2001年全市养殖水产品总量达2.1万吨。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果、药、花卉等高效特色林业高速发展,萍乡推出的“长红木”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独具风姿,目前长红木种苗达100亩,开发规模达1000亩。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全市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优质稻五大工程和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上半年花卉苗木增加5000多亩,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市森林苗圃、一村火腿、羊种场等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2年1-6月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完成经营产值2.65亿元。
萍乡的乡镇企业萌生于50年代,但其显示无限生机与活力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现在它不仅成为萍乡农村经济大厦的支柱,而且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半壁江山”的作用。2001年全市乡镇企业共有36927个,从业人员28万,完成总产值(现价)166亿元。2002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5.48亿。近年来,萍乡乡镇企业形成了煤炭、建材、建筑、机械、电子、化工、烟化鞭炮、电瓷、工业瓷、食品等产业布局。其中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的工业瓷几乎全部出自“乡企”之手,萍乡化工填料有限公司的“惰性氧化铝球”、湘东工业瓷厂的“大开孔全瓷球拱”、武冠的“HFA系列防水剂”、印染涂料厂的“苹果”牌“印花色桨”、高强电瓷集团公司的“高、低压电瓷” 均已成为名牌。现在食品工业已成为萍乡乡企的主攻目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崭露头角,神凤益康酒、美味辣王、莲花米粉、中华杜仲茶、绿色泡菜等成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十五”期间,萍乡农业在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和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将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减早稻播种面积10万亩,大力推广各种高效经营模式,逐步改变以粮为主的稻田收入结构。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要达30万亩以上。突出发展畜牧业,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禽),使食草畜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9%。活立木总蓄积量达462.7万立方米。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建立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新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
萍乡市是江西省重要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500多万吨;浮法玻璃2001年产量达555万重量箱,全国排名第八;“安源牌”客车畅销全国。安源股份2002年7月2日隆重上市,成为我市首家上市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腾飞塑料总厂生产的“腾飞”塑料制品和武冠集团生产的防水材料、精炼茶油、“红安源”白酒畅销国内市场。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中华杜仲茶、“天天上”、“武功山”、“月池”矿泉水等日益走俏市场。
轻工业产品获各类名优产品奖达300多项(次),其中15项获国家奖。获新产品成果奖100多项(次),其中“飞碟”电风扇的“飞碟”商标获江西省著名商标,市毛巾厂的“皇后巾”获免检出口产品,市华海防雨服装厂的“奇款”牌透气式防雨服获“全国98年专利产品金奖”和“94年最大科技金奖”,上栗出口烟花生产的“中西友谊瀑布”、“组合礼花弹”等5个烟花品种在西班牙24届国际烟花大奖赛上获集体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1年的13.6:54.8:31.6,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十五”期间,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世纪之交的萍乡市政建设,以崭新的风姿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被称为“灰姑娘”的萍乡城,如今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街道护栏白绿相间,一座座繁华的商贸大厦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街道平坦而宽阔,人行街道上花岗岩及彩砖铺地,广玉兰、大叶樟等优良树种取代了法国梧桐,花坛绿地面积越来越多,喷泉、雕塑、阅报栏点缀其间,城市的现代气息和文化氛围愈来愈浓。
萍乡的城市设施较为完善,2001年全市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9.54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交通便捷。沪瑞高速及320、319国道经过全境,浙赣铁路贯穿境内76公里。市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130公里,距省会南昌285公里。全市拥有完善的通讯设施,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效率传输网实现了城乡无缝隙覆盖,市区还建成了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全市变电站37座,输变电容量84万MVA,每小时供电能力23万千瓦。形成了城市煤气和市镇供水网络。医疗设施完善,形成了辐射面广、服务功能强的医疗保健网络。环境卫生日益改善,基本实现城市“无黑烟”目标。拥有投资近3000万元的市体育中心,可容纳2.5万观众的田径场和室外50米标准游泳池,篮球场(馆)、网球场、各式训练馆等体育设施完备。文化、娱乐设施齐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九十年代以来,萍乡以加强中心城区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城市环境改造。“九五”期间萍乡城区投入的旧城改造和新建城区建设资金近11亿元,建成了秋收起义广场,完成了萍水河治理一期工程,改造了绿茵广场和八一东路、跃进路,修建了建设路、安源大道、萍安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成住宅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城区面积由建国初的1.1平方公里扩展为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12万。2005年末,中心城面积将拓展至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力争达到50万。全面完成萍水河治理工程,建成投资1.2亿元的人工湖,完成安源新区建设,加快安源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建设,使工业园成为萍乡新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还将加快以县区政府所在地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萍乡正在以“高标准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高效益经营城市”的理念,努力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萍乡这颗赣西明珠,将更添光辉,更呈异彩 。
萍乡环境优美,山川锦绣,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二处,省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7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主峰1918.24米,是江西的最高峰,有南方罕见的高山草甸数万亩和众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国家一二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杨歧山禅宗佛教文化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有大量信徒。杨歧山现存唐寺、唐塔、唐碑(韩愈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观。地表层有大量的的钟乳溶洞,其中义龙洞已开辟为旅游景点。萍乡保存下来的傩文化之丰富完整为全国所罕见。
萍乡是中国革命圣地,1905年,指挥部设在萍乡,由黄兴组织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路矿成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从1920年到1930年曾10次来萍乡和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下,成功地举行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来到安源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由江泽民同志题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 ^ē^ ^ě^ ^ō^ ^ǒ^ ^ǔ^
┏━┳━┳━┳━┳━┓
┃一┃舟┃轻┃海┃阔┃
┣━╋━╋━╋━╋━┫
┃帆┃满┃逐┃风┃波┃
┣━╋━╋━╋━╋━┫
┃是┃日┃再┃回┃首┃
┣━╋━╋━╋━╋━┫
┃我┃已┃千┃山┃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