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风景名胜★★>>+--- 走马羊城 ---+>>西关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

主题:西关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
发信人: gz.farmer(中场七号)
整理人: carolinejune(2003-03-11 16:02:56), 站内信件
    说起各地的古民居,北京有旧胡同里可寻踪,上海有老弄堂里能访古,提起广州的古民居建筑,则一定不能不说到"西关"这个地方了。 

  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广州的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城西的荔湾区逢源路、宝华街、多宝街附近,现存数量从清末明初的800多间变为不足100间,其中有保留价值的只有10间左右,而且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许多西关大屋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局面。不过,如果能事先借问几位本地的老人家,再查查史料,还是能够在高楼林立的街道中寻访到亮点的。 

  上下九路是广州著名的步行商业街,这儿商店鳞次栉比,货物以中低档居多,价格相当低廉,一直是广州市民和旅游者购物的"天堂"。这条街道的建筑形式以骑楼为主,所谓"骑楼",实际是在马路的两侧,楼房前的人行道上,用石柱撑起若干层建筑,楼上主要为住户,楼下则多为商铺。上下九路绵延成一条长数公里的购物长廊,在其中行走,既可以遮阳挡雨,又可以悠闲购物。据说这种风格的楼宇还是源于古典西方的建筑,经过改进,才形成了现在中西结合的广州骑楼。而近两年来,广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加上上下九过去的骑楼已经破旧不堪,所以政府决定重修改建,许多焕然一新的骑楼已经竣工,加上一些竹筒屋、许多风格不同的彩色玻璃窗和粉刷一新的墙面,上下九路将成为一个购物及旅游的好去处。 

  西关大屋是当地的代表民居。现在已经难以找到完整的建筑群,许多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新建的楼宇蚕食,宝源、逢源路等处市政府设立了几处西关大屋的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者探访古踪的好去处。其中梁资政第、邓宫保第、钟家花园和小画舫斋等都曾是著名的西关大屋,可惜除了小画舫斋尚存,前者在西关博物馆仅有缩微模型,其它二者都已不复存在了。 

  至于寻找真正的西关民居,那就要往一些小巷里钻了。西关旧街的青石板路、筑墙用的青砖、花岗石(麻石)墙裙,西关大屋门前的趟栊门,屋内的"三边过"(在开间)设计,还有青云巷、不同风格的门窗,展现了清末及民国初期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特色。十五甫、十六甫等处便有许多古民居,其中十六甫西三巷是一条长约五十米的小巷,这儿是我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巷。青石板铺成的小径,两旁都是完好的青砖筑成的民居。这条巷子居住的十余家住户家家都是趟栊门。 

  西关大屋正门有"三件头",脚步门是四扇对开的小折门,上面有各种图案的木雕通花,雕刻葡萄串或松鼠,精巧别致,这扇门可以防止外部视线干扰;趟栊是栅栏式的拉门,由半径五、六厘米的木圆条横排组成,棍数取单不取双,我随意找了几间大屋来数,数目大多为十七条,这扇门可防盗、通风;大门坚固厚重,它是大屋的重要关防。 

  住在此处的阿伯自豪地告诉我,这十几间大屋已经有百年历史。当年这儿还是一间菜馆,生意兴隆,远近闻名,后来成了住家,由于保存得好,时常有影友来这儿采风创作。见阿伯话多,我便问了个究竟。阿伯于是告诉我大屋的许多事情。我知道了区分仿古与旧时的大屋的方法,用麻石(花岗岩)作墙裙,青砖作砌墙而且排列紧密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古屋。趟栊门的材料主要是酸枝木,过去的窗户许多都是彩色玻璃……至于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趟栊门的横木取单不取双,老伯们也说不出原因来,看来我只好以后有机会去图书馆寻找答案了…… 

  在西关并不难找到有趟栊门的大屋,可遗憾的是,屋内的陈设布局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现代化的电器和家具取代了旧日的陈设,很难找到当日的影子了。若想全面详尽地了解西关大屋的建筑特点,就不得不去位于逢源路的西关民俗博物馆。整个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布局,楼房是仿原貌修建,里面除了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西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外,还有诸如家具和家居用品等许多实物,大部分是市民捐献的。博物馆是今年年初建成,我已经去了两次,每次都拍了些照片,第二次去的时候,馆内已经禁止拍照了。不过触觉还算敏锐的我已经在前两次满载而归,"功课"已经完成,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 

  西关除了古建筑外,也是美食的天堂。上下九就汇集了数十间著名的酒楼、食府。有广州酒家、陶陶居、泮溪酒家,这些都有数十年或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还有在荔湾广场中新建成的"西关人家",这些地方都可以品尝到广州地道的菜式,讲究饮食的朋友不可不去。荔湾的小吃也很著名,有老牌的南信双皮奶、伍湛记及第粥、欧成记云吞面……绝对可以令你大饱口福。 

  生活在繁嚣的都市中,每天被来去的车辆、喧闹的人群所包围,都市的节奏给人以紧迫感。有时间的话,的确需要放松一下,我建议你不妨可以去去旧时的西关。在那深邃幽静的石板街中徜徉,你仿佛又能看见年迈的阿婆穿着"咯咯咯"作响的木屐慢吞吞地在幽静的小巷中行走,顽皮的孩子们的吵闹声回荡在远处,一个负着担挑的小贩叫卖着走了过来……

                            西关美食尝不尽 
 
 荔枝湾与艇仔粥  

  艇仔粥与及第粥可谓粥类的大明星了。艇仔粥出自荔枝湾一带,因最初是水上人家摇着小艇向游客兜售而得名。它是旧时水上人家用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为配料熬成的粥,味道鲜美,向来是食粥一族的首选。现在,艇仔粥已成为街边小食并逐渐进入了饭店酒家,配料也不断更新,增加了海蜇皮、花生仁、炸粉丝等,更为美味。及第粥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但都离不开“状元”二字,传说吃了此粥可鸿运当头,高中状元。 

  拉肠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的,现在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看师傅们做拉肠,双手左右开弓,一上一下,工序多充满节奏感。将米浆置于多层蒸笼或布上蒸成薄皮,放上碎肉、鱼片、猪肝等等,卷起来,切断,不到十分钟,一盘香喷喷的拉肠就摆在你面前了。 

南信双皮奶 

  南信双皮奶是闻名暇尔的,关于双皮奶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有一人将头天卖剩的奶搁置一旁,摊冻后发现面上结了一层奶皮,他觉得有趣,第二天又在上面倒上一层奶,就这样“双皮奶”出世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双皮奶数顺德大良的最为出名,南信双皮奶的创始人就是顺德人,1943年在广州创店并一举成名。说起“欧成记”,自然而然想起上汤鲜虾云吞面。云吞汤是虾子、大地鱼、猪骨熬成的老火靓汤,鲜而清香,用鲜猪肉、鲜虾肉、鲜蛋拌制的云吞馅被包在薄如蝉翼的云吞皮里,煮熟后呈肉色,美其名曰“玻璃云吞”。 

长寿路吃长寿面 

  到了“坚记”,赶紧吃碗长寿面吧。 

  从前的人们逢过生日的时候都会吃上一碗长寿面以示好意头,在长寿路买的自然就是好上加好了,迄今为止,许多老人祝寿的时候还少不了它呢。长寿面吃的时候不能用水煮,要用上汤慢慢的浸泡,软软的长寿面吃起来要斯文,细嚼慢咽,不能“嗖”一下飞进口里。 

上下九吃喝一条街 

1、西关人家:走进“西关人家”仿如走进了古时的西关大屋,要想一次尝遍西关美食,在这里就绝不会“走宝”了。这是第一家将西关小食聚集一堂的食府,甚至有目前广州少有的“金钟阁鸭润水饺”。 
地址:下九路荔湾广场南塔四楼 
人气:人气旺,平时午市须订位,节假日午市、晚市均须定位 
价格:适中,小吃普遍10元以下 
2、荔湾名食家:古香古色,集“欧成记面食”、“伍湛记粥品”、“南信牛奶甜品”三家小吃老字号于一身。 
地址:十甫路 
人气:时常满座。 
推荐小吃:荔湾艇仔粥5.5元 
     西关牛肉肠4元 
     双皮奶5元 
     梁英记果蒸粽4元 
     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 5元左右、伍湛记及第粥5元左右、南信双皮奶5元左右 

3、陶陶居酒家    
  陶陶居酒家坐落在西关第十甫路,创建约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最有历史意义的是陶陶居的招牌,也有它的一段故事。清代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不达,返回广东创办学堂,通过讲学阐发变法思想,闲中,经常到陶陶居品茗,当时陶陶居的老板见康有为学生多,名气大,想藉他的声誉提高自己的店誉,便请求他书写招牌,康欣然命笔,写下“陶陶居”三字,一直留存至今。陶陶居秉承茶楼行业陈设风雅之传统,吸引了不少名人雅士,鲁迅、许广平、巴金以及粤剧界人士等都是陶陶居的座上客。 
  此外,陶陶居也曾是旧社会的“婚姻介绍所”富家官爷阔少常在这里作聚亲“相睇”纳妾的地方。解放后,陶陶居既保留昔日的传统,又换上新姿,依旧是广州城中的著名茶楼。 

美食 
地址:十甫路 
人气:时常满座。 
推荐小吃: 干蒸烧卖 凤爪 乳鸽 萝卜糕 牛杂 …… 

西关的小吃种类繁多,有人说如果每天吃一种,足可以吃一个月。 
 



----
  
叶帅是自家人 


欢迎光临客家风情----客家人的天地   

绿茵联盟,绿盟的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