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unleio(杨柳困)
整理人: dannylu(2003-06-01 14:41:26), 站内信件
|
一点资料】之三
【古代年龄雅称】:
【通用】:1岁 襁褓; 2--3岁 孩提;(1岁 强; 2岁 襁褓; 3岁 黄; 4岁 戊年)
50岁 艾; 60--70岁 耆; 70---80岁 耋;80--90岁 耄; 90--100岁 【老(下加)终】
【女性】:7岁 髻年; 12岁 金钓之年; 13岁 豆豌年华; 15岁 及笄之年; 16岁 碧玉年华 破瓜之年(男子64岁也作此称)
20岁 桃李年华; 24岁 花信年华 出嫁之年 标梅之年
【男性】:8岁 龆年; 13--15岁 舞勺之年; 15--20岁 舞象之年; 20岁 弱冠; 30岁 而立之年; 40岁 不惑之年;
50岁 知命之年; 60岁 花甲、甲子、顺耳之年;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80岁 杖朝之年;
90岁 鲸背之年; 100岁 期颐。
【九霄】:原出于古九天、九重的传说,道教吸收采用后,九霄的名称如下:神、宵、碧、月、景、紫、玉、垠、太。
【九渊】:鲵旋之潘、流水之潘、滥水之潘、沃水之潘、氿水之潘、雍水之潘、肥水之潘、(氵+(拜字两边去掉两横))水之潘。
【八元、八恺】:传说中远古的十六位才子。八元,高辛氏的八大才子:伯奋、伯堪、叔献、季仲、伯虎、伯熊、叔豹、季狸。八恺,高阳氏的八大才子:苍舒、隤(岂+夂 )、梼(寅+弋)、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
【幺凤】:倒桂子,梅上珍禽,似绿毛凤,而小亦香,见《古今词话》,张翥的《六州歌头---孤山寻梅》:"又苔枝上,香痕沁,幺凤语,冻蜂衙。"
【剪髻、截发留客】:见于《世说新语·贤媛》:“陶公(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髦,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比喻贤母教子有方,或喻诚心待客。
【三人成虎、三言成虎】:见于《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日:‘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指谣言惑众。
【亡羊路】:见于《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日:‘亡之矣。’日:‘奚亡之?’日:‘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九折】:原出于《汉书 王尊传》中"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坂,叹日:‘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比喻路途艰险。常作【九折途、九折回车、九折回轩、九折心】
【东市朝衣】:原出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景帝即位,以(晁)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比喻在臣被杀。
【碑沉汉水】:出于《晋书·杜预传》:“(杜)预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助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咏世事变迁,或喻建立功业。
【伍员潮】:则钱塘江潮,相传伍子胥死后化作钱塘江潮。
【白马来、白马送】:见于《后汉书·范式传》:“(范式)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俱告太守,请往奔丧。……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指悼亡。
【元规尘】:见于《晋书·王导传》:“时(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日:‘元规(座亮字)尘污人。”’比喻高官权贵气势凌人,又泛指尘污。也常作“西风尘”、“扇隔元规”、“遮王导”、“污尘埃”等。
【伯奇掇蜂、衣蜂】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五O引汉刘向《列女传》:“尹吉甫子伯奇至孝事后母。母取蜂去毒,系于衣上,伯奇前欲去之,母便大呼日:‘伯奇牵我。’吉甫见疑之,伯奇自死。”比喻指受人诬陷,父子反目。
【扪虱】:见于《晋书·王猛传》:“桓温人关,(王)猛被祸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日:‘公不远数千里,深人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溺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比喻贤士举止不拘小节。
【萼绿华】:见于南朝梁陶弘景《真浩》卷一《运象》:“尊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指仙女,或喻美女。
【鲁禽】:见于《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比喻任性旷达之人。
【黄鸟悲鸣、黄鸟悲诗】:见于《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黄鸟》见《诗经·秦风》)指谴责暴君、悲悼贤才。
【对床夜雨、风雨对床】:宋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中和堂后石捕树,与君对床听夜雨。”,比喻好友、兄弟的欢聚。
【镜中鸾、分鸾、孤鸾】:见于《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鹰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比喻夫妻生死离别、孤独悲哀。
【贾鹏、鹏悲、见飞鹏】:见《史记·屈原贸生列传》:“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人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鸨日‘服’(鵩)。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比喻人去世的凶讯或预兆。
【轩鹤、乘轩鹤】:见于《左传悯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借指空有官爵禄仿而不能当事者。
【唳鹤、华亭清唳、华亭归梦】见于《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表示悔恨。或指眷恋乡土之情。
【吴官燕、吴官伤燕】见于《越绝书》:“西官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比喻无辜受害者。
【仙侣同舟】见于《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比喻指知己,或指沽名人的光。
【王祥鲤、冰鲤、卧冰】见于《搜神记》:“(王祥)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多指孝事父母。
【冯谖鱼、冯援剑、弹铗】见于《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援家贫,托食于孟尝君门下,因自言无能,盂尝君便笑予收留。“左右以君贱 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歇日:‘长铗(剑把)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铁,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盂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援不复歌。”后来冯援成为盂尝君手下最得力的谋士。比喻指贤士怀才未遇,或反指受器重。
【前鱼】见《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日:‘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日:‘臣无敢不安也。’王日:‘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日:‘何谓也?’对日;‘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比喻失宠。
【沫相儒、涸鱼】见《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懦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比喻处境困窘或相互救助。
【涸鲋】见《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日:‘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日:“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比喻指处境艰难或无益之助。
【龟藏六、龟藏】见于佛经《阿合经》:“有龟被野干所包,藏六而不出,野干怒而舍去。佛告诸比丘:‘当如龟藏六,自藏六根,魔不得便。”’比喻为避祸而不出头。
【猴雕刺】: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日:‘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因而问之,果妄,乃杀之。”比喻指欺诈、诞妄,或喻极难成就之事业。
【杯渡、飞锡】比喻指高僧。
【倒屣迎、倒屣】:见于《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丶王)荣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巨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
文章,尽当与之。”’指对贤才尊重,或指对宾客热情。
【百里负米、负米】见于汉刘向《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什。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比喻奉养父母,或喻为奉养父母而在外谋求禄米。
【捧檄心】:见于《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人,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日:‘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指为侍奉母亲而出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