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山青水秀·江西旅游】
>>名胜古迹>>[赣南游记]-梅岭

主题:[赣南游记]-梅岭
发信人: gdwzj(天蝎-王子)
整理人: boarduck(2003-03-04 19:09:58), 站内信件
  
      位于江西省南部边境,赣江西源章水上游的大余县南面,有条驰名中外的古驿道叫梅岭(又称大庚岭)。它是历史上客家人进入粤桂的要道,又是历史人文原野重的地方。
    大余原名大庾岭而得名。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始建县,宋朝之后称南安县,直到公元1957年改为现名,素称"江西南大门",大庾岭之大梅关为大余与广东省雄市的交界处,是"一步跨两省"、"一关隔断南北天"的险峻之地。大庾岭古驿道保存完好,离大余县城南约10公里,居五岭之首,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海拔746米,古时梅岭又称塞上,台岭、东峤、连溪山。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岭下,又因岭形似廪庾,故又称大庾岭;岭上梅关、古驿道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冲。
    梅岭开通并有重兵戍守为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采取"北制匈奴,南定百越"的方针,北方边疆为了防止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了万里长城,而南方为了防百越族的扰乱,派50万大军驻扎在五岭以北,在大庾岭设关,名横浦,是中原汉人到江西之始。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驻扎在此大部分官兵留居驻地,其中部分人便是今天赣南、粤北及粤东部分地区客家人最早的祖先。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客家人张九龄重新开凿: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南安和知府张弼扩修梅岭驿道时,又将梅关修茸,并上书关门匾?quot;岭南第一关",关为砖石结构,雄跨赣粤两省,两则石壁对峙,东西横卧、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末年春闽汀李化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北门关楼上方有另一行书体"南粤雄关"四字,东侧石磴梯,西侧一块清康熙年间的褚红石碑上刻"梅关"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现关楼上层建筑已损毁,尚存城阙部分,高5.5米,宽6米,门洞进深5.5米,关门高3.5米,内宽3米,关楼南面残墙上留有几个火枪孔,枪孔下嵌阳刻关门匾额。此关之设,显示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无比雄伟气势。
    梅岭古驿道,自唐开元年后,驿道沿途兴建有驿站、茶亭、客店、货栈等,中原客货经大运河、长江、赣江、章江、梅岭驿道梅关入广东南雄入珠江出海,南来北往的客船,内外使凶都必须经梅岭驿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脚践履,冬无塞土。"
    脚踏古道卵石,遥亿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大地通向海上的丝绸(瓷)之呼,也是客家先民进入粤北必经之路,感慨良多。
    广东省南雄县著名的珠玑古巷,亦在南边山麓古驿道之上,离此仅9公里。
    站在梅岭上,追忆宋之问(公元656-710年),他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时,在经过梅岭途中写了一首诗《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岭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晓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作者越过梅岭,便远离中原,远离家乡,因而触动乡愁,不禁"泪尽",向北眺望,无限悲怆。
    苏东坡路此欣然题咏《岭上红梅》,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等历代名人至此填词作诗,辑录于旧县志就有200余首,"南安十景"之一、驰名中外的牡丹亭便座落在南安府衙内(今县西华山钨矿招待所)。明代大戏居家汤显祖羁留大余(旧南安)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举世名作《牡丹亭》。陈毅元帅在此写下了《梅岭三章》之著名悲壮诗篇。
    大余南部主要部分,属南岭山系大庾岭脉,西北部与罗霄山脉交会,北部为章水上游,南邻方广东南雄。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大余县现有18个乡镇,多为丘陵山区,人口38万余,是赣南纯客家县之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