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hlazbhlz-w-001(准备好了)
整理人: yerk(2003-03-22 19:54:00), 站内信件
|
户口本问题,到底是“必需”还是“必须”???
深圳计划发展局局长刘佳胜GG一番“户口本只给能人”的高论一出,立刻引得四方瞩目、争议不休。一开始,争议仅仅停留在“户籍制度改革方向”的单一层面之上,不几日,已经上升到“人口政策”的高度。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各方专家在调控深圳人口的方式认同上也存在着差异,各讲各的道理。
然而,将这些“价值取向”和“调控方法”排列起来仔细剖析,就能发现,无论哪一者,都没有脱离“需要”这一维度,也就是说:按深圳发展的需要来调控人口。比如以“经济发展”为价值基础的“技术入户”、“投资入户”、“纳税入户”,以“人口素质”为价值基础的“学历入户”等等,都在“需要”的统摄之下。凡不需要的人,暂时就不予以考虑了——对不起,您不是我们需要的人,请出去!
所以,在专家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会有各种大胆的思路。有一位杨教授就公然在报纸上建议,深圳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类似于经济移民、技术移民等。而那些对目前的改革方向提出质疑的专家,也都是依据“怎样发展深圳的经济”这一思路在思考,其反对“户口本只给能人”的理由在于,他们认为目前深圳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现状决定了本地还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所以“人为地减少低层次人力资源,可能会使人口政策和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从而对现有经济造成损害”。
这些建议和想法的出台真是咄咄怪事!
移民政策,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事,那些移民,本不属于本国国民,并不天然享受国民权利。刨去人道主义考虑,政府没有义务考虑他们的境遇和愿望,当然可以按需取才。可是,现在行走在深圳且迫切希望享受户籍待遇的那些人,却是本国国民为主的群体,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我们有什么理由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实行“移民政策”来按需取才?
而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来反对目前的改革,也只不过是“馄饨面”反对“板刀面”。假设日后深圳的传统产业江河日下,不再需要产业工人了,是不是又要把大门朝他们砰然关上?说穿了,需要的时候是个宝,不需的时候是根草,不过是“利用”二字在作怪。亏得我们国家还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若不是“领导”,就只能一辈子在农村享受二等国民的待遇了。
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个经济学或者社科学专家,从“国民权利”这一维度出发来考虑户籍改革的方向问题,那些法学、政治学专家更是集体失语。他们保持沉默的理由我个人不愿意去揣测,但平等给予所有人户籍待遇或者入户机会,在我看来却是“须”而不是“需”。
大家都是一个国籍的国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所享受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无论能力大小,都天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一个城市生活。所以,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并不是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因为私企员工在某一特定企业内的劳动权利,是由企业主根据企业需要而与员工相互订立的,而对于每一个国民来说,无论是谁,只要尽到了遵纪守法、按章纳税这些基本义务,就可以享受居民权利,不需要市政府或者行政部门来赋予。任何城市的管理者,都没有资格根据各自管理对象的需要来甄别筛选城市居民,更没有资格象企业主支配属下员工一样剥夺他们的居民权利。
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户籍制度乃至人口政策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提升到“公民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已经意识到要在此方面进行改革,公安部也因此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允诺,要逐步执行直至最终取消户籍制度,所以目前的社会默认和忍受着既成事实的不公平。那么,在接下来的渐进式改革里,过程和手段与改革的目的一样重要,必须时刻受到社会的监督,必须具备政治合法性,才能使相关的立法和行政在逻辑上能够自洽。革除以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逐步朝向社会公正发展,是一个“必须”的命题。因此,“按需给户口本”这种新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应该出现在改革的框架里。
每一个城市的具体管理者、每一位对改革提出建议的专家,都应该意识到:剔除那些先天、后天的标准,只从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理解并执行户籍改革,是“必须”的,而不应该与“需要”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