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whian(2003-03-03 13:19:59), 站内信件
|
【 在 whian 的大作中提到:】
:但有一个疑问,即既然人的苦痛源于欲望,那么宝玉等的最终解脱应该是个美好的结局,何以王国维又认为是“悲剧中的悲剧”?如果这不是悖论,那么《红楼梦》所诠释的悲剧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
歌德年轻时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中国人没有悲剧意识。我们不管他的论断是否全面准确,但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来看,的确有以喜剧方式结束悲剧的倾向。
严格来讲《红楼梦》并不算是希腊意义的那种悲剧,自从佛学东渐以来,士人们讨论人间的烦恼总是要谈到彻悟,既然彻悟了,又何论悲?
《红楼梦》中表现更多的是在这种彻悟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追思,不是《普罗米休斯》的为人类求光明,不是《俄狄普斯》那种对命运的抗争,不是《美迪亚》那种狂乱的报复,不是《王子复仇记》那种犹豫不定,不是《麦克白》那种服罪感...
那么是不是《罗米欧与朱丽叶》?现代版《红楼梦》前言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觉得是现代人硬加上去的,作者所感怀的又岂止林黛玉,用《罗米欧与朱丽叶》来类比《红楼梦》,也许太贬低曹雪芹和《红楼梦》了。用外国的文艺理论、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也许只能是那样牵强。中国文化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