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isi8597yy(Jammie)
整理人: sisi8597(2003-03-12 05:47:51), 站内信件
|
【 在 pi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蛮赞同你所提到的观点. 我想这里也涉及到普遍亚洲人对不只是法国音乐甚至是对西欧音乐的一个错误了解. 在我们所看到的谱子上有不一样的pp和ff.在亚洲翻成是强弱记号,但事实上,这并不只是强和弱的对比,是表情记号.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所有BRAHMS的作品中pp代表的是最深的感情,并不一定是最弱相反应该是最espress.既然是espress.,当然不可能是最弱.我想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法国音乐中.在德奥音乐中这种微小的变化也是存在.弱并不是轻,或者是和声的变化,强不一定是吵,或者只是更加espress..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模仿,当然会让人困扰"他到底是在说什么".
我所听到过的法国派演奏,印象中,他们注重音色,一种以"柔"为主的音色,我想因为这个"柔"让亚洲人错认为是"轻"吧.在练MOZART或SSCHUBERT的时候,会发现所谓的"柔"并不只单单是"轻",而是实实在在,尽管那是弱,右手必须以刚好的力度,让弓毛和琴弦贴在一起,但又不会有毛燥的声音.这就是听得见的"弱".
我也赞同你所提到的中国人的民族性,这其实和俄罗斯民族更为相似.在接触到不同民族的人之后,越是发现中国人在感情上确实和俄罗斯民族很想.这种连接并不只是因为二战时候的历史原因,是根本性,就是"豪情".所以我们在演译俄国音乐相对要比其他欧洲民族更能体现俄派音乐的精髓.但我们又在某一点上又和法国民族相似,就是"抒情".在豪放的同时又是细腻.但我们不能忽视西欧文化中的"贵族性".我们的音乐来自民间,而西欧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好几类,从宗教延伸到宫廷中,再从宫廷中回到个人,而中间穿差了社会的发展,政治变化,外观世界同时也影响到艺术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假如学音乐单单只是学会如何让乐器发音,或者只是单单让这声音稍微听起来比较顺耳一点,我觉得这还只是在音乐门外,所以难怪有人认为法国的演奏只是"轻"而已.
---- Music is my life, I love music, I love my lif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