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rockline )不系舟>>泛若之舟 细说红楼 (小集)>>悲宝钗

主题:悲宝钗
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chocho.1(2003-06-03 17:43:45), 站内信件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悲宝钗

  薛宝钗从来没有过快乐。林黛玉主演的是爱情悲剧,薛宝钗的是婚姻悲剧。结束一场爱情悲剧只要冲动与果断,而婚姻悲剧却只有每天每夜的无尽痛苦、无穷折磨和无限孤寂。薛宝钗就是为承受这种痛苦而生的。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住的是蘅芜院,那蘅芜院与大观园隔着一座山,是“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从外面看,连贾政都说:“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可是步入门去,却有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又有满院的奇华异草。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住在这样雪洞一般的房子里,每天做的又是什么呢?不象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那么风雅,每次手里总是拿本书。宝姐姐初次亮相时普通的不能在普通:
   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薛宝钗穿着家常衣
  服,头上只散挽着□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
  子呢。
这大概也是薛宝钗每天的生活吧。每天针指女红,恪守女德。就象她对黛玉的一番劝箴: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
  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
  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
  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
  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
  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
  性情,就不可救了。

  《水浒传》里第一个讨厌人是宋江,假仁假义,劝强盗们“受朝廷招安,博个封妻荫子”。薛宝钗也爱这样劝谏别人,袭人对湘云曾说过因为宝钗劝宝玉多留意些世情,反教宝玉弄个下不来台。薛宝钗不是宋公明那样的假仁假义的骗子,却也在不知不觉的扮演着道学先生们的巾帼传人。
  但是简单地批评薛宝钗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太牵强了。人们生活在自然而非观念中。封建礼教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封建礼教”为何物。薛宝钗并非愚头蠢脑地误信人言。相对于大观园中诸姐妹,薛宝钗可谓是一个通才,既懂诗、又懂画、既能文、有能礼。薛宝钗的人生经历不只比宝玉大衣岁,对于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宝钗比别人知道的更多。薛家虽有钱,但是孤儿寡母,并没有太多依靠。薛宝钗比他哥哥薛蟠懂事: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
  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
  ,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宝钗的悲剧正在于她的懂事。幼时的宝钗也许不是这个样子。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
  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
  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
  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
  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也许幼时的宝钗才是真正的宝钗?难以想象的是出口气儿都怕吹化了的薛姑娘,竟从胎里就带来先天的热毒,经常需要冷香丸才能压服得住。也许“冷香丸”只是在相容宝钗的克己功夫吧。宝钗就象是那个薄命的颜回,终生恪守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训,为体贴母怀,为母分忧,而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不如意的婚姻中。

  喜欢林黛玉的人总是讨厌薛宝钗,以为她费尽心机夺走了林妹妹的幸福。宝钗的确有个金锁,而且与玉上面的“八字”刚巧相合。可是金锁并非宝钗自己打造的。也许是宝钗父母也有先天热毒,非要把宝钗送入皇宫求一番大富贵,或者嫁进贾府闹个小登科。不管怎么说也不管宝钗的事,宝钗只是体贴母怀,并非处心积虑。在宝玉梦中说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只说木石姻缘!”以前,宝钗对于宝兄弟可能也有些意思。在洞悉宝、黛二人情愫之后,通达世情的薛宝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存幻想了。恨宝钗夺人所爱,恐怕太牵强,与二十六回晴雯的抱怨一样,不过是迁怒宝钗。
  但是命运却又将宝玉、宝钗两人牵在一起。出闺之时宝钗不知作何感想,“情知不是伴,事急紧相随”?遵从母亲意愿,明知不谐而葬送自己一生,宝钗究竟是过于克己还是太过知命!
  记得贾政游潇湘馆时向宝玉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却吓的垂了头不敢说话,可见与黛玉有缘无份。后来到宝钗这里,贾政又说:“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是啊,经历了家庭与爱情的波澜,清心寡欲的在此了却余生,也可谓不幸之幸,然而贾宝玉仍然无福消受。
  宝钗不是天生非情性中人,“随分从时”压制了她天性的流露。宝钗了解宝玉却不能成为知音,因为她有自己一番人生大道理。然而以宝钗之德才兼备,犹不能邀天之幸,求得一点人生的甜蜜。琴边衾里总无缘,焦首朝朝、煎心日日,那一番做人的大道理岂不是压得人太累!
  常见到有人套辛弃疾词里的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如薛宝钗”。也许你看到了宝钗的美貌,看到了宝钗的贤德,可是你一定没看到宝钗心中说不出的痛苦。那里就象南极冰盖下面的雪花,经过千百万年的寒冷与压迫,已经铸成坚冰,即使多情的你也无法将之融化。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寅月廿一日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