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个人文集>>piy>>漫谈法国民族的音乐(原创)

主题:漫谈法国民族的音乐(原创)
发信人: piy(布伦德尔)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一向以来,法国人在钢琴界可谓独树一帜,在以前漫长的岁月里,通讯方面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他们的演奏就是如此。在今天,对于相对来说离世界乐坛的中心较远的中国人来说,偶尔来华演奏的法国钢琴家,往往会使人惊叹:原来钢琴还可以这样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国钢琴家以及法国化的钢琴家来华演奏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也远渡重洋去了法国。越来越多的法语作品被翻译了过来。。。。。。于是透过这些越来越频繁的中介人士,我们依稀看到了这只高卢公鸡的真面目
    对于我个人来说,一直以来对法国的兴趣很大。在我生长的这个城市---上海的大街小巷,路边栽着数也数不过来的法国梧桐。据熟悉上海的人说,上海的气候,人的思维方式各方面,都很像巴黎。而音乐,作为民族意识的一个窗口,我觉得我们和法国人还是有很多共同语言的。
    但是随着我对法国了解的深入,我发现,我们普遍印象中的法国,还不完全是真正的法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里,法国人敏感,多情,精确,感情细腻,高傲,关心政治,喜欢闹革命,但革命的方式决不是中国式的大鸣大放。。。。。。诚然这确实是法国民族的基本概貌,但有的时候,我们过分夸张了法国人的某些特点,夸大,甚至于扭曲。
    

    拿我作例子,我了解法国民族一般有以下几个窗口可以选择

1,小说“约翰克力斯多夫”,罗曼罗兰在他的这部不朽之作中花了很大篇幅比较德国和法国,而小说中体弱多病的法国人奥立维,往往被视为这个民族的代言人。他具有我上面所列举的法国人的所有特征,但罗曼罗兰似乎过分夸大了奥立维的体弱多病,让读者觉得他几乎就是一个雕刻精美的玻璃瓶,脆弱到一碰就倒,一倒就碎---于是法国人也被烙上了如上的烙印。类似的例子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很多形象也是如此

2,很多来华演奏的法国钢琴家或者法国化的钢琴家,这些优秀的钢琴家往往在ppp---mf之间可以细腻到无数个层次,让人叹为观止。但他们似乎并不喜欢ff以上的声音---听他们弹李斯特最有意思,李斯特有些“发狂”段落,他们利用他们精巧的镂刻手段,一下子就滑过去了,给人以曲径通幽的遐想。于是中国人有了这样的概念,法国人非常善于弹轻的声音,但绝对出不了鲁宾斯坦。

3,法国足球队,法国人踢球很注重技巧,他们有非常好的传球手,精确的传球路线一如这个民族精确的个性。他们似乎从不像北欧海盗一样乱抢乱撞,也决不像德国人那样整体配合。他们是足球场上的贵族,上层建筑,高贵,但脆弱。

4,法国的作曲家,我常听的有debussy,ravel,franck,福列,圣桑,伯辽兹。这几位除了最后一位外,都给我以法国足球队般的感觉。精巧,细腻,脆弱,不喜欢大鸣大放----而伯辽兹,一向被所谓的偏见视为法国音乐家中的另类(而事实上,是人们歪曲了他,他代表了彻底的法兰西精神)---还想提一下肖邦,这位波兰作曲家的个性等诸方面,实在像一个法国人,而人们对肖邦的印象,往往源自于李斯特那本论肖邦的书,那是细腻,精确,天才的肖邦,又是一个痨病缠身的肖邦,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但不要忘记,李斯特写文章,一向有夸大的毛病,他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往往看到一个点就能想到一个面。所以他笔下的肖邦,只是意识形态的肖邦,有点失真---而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往往把这样的肖邦也看成法国人的典型。

5,我留学巴黎多年的钢琴老师。他是一个很喜欢法国的人,甚至有点“巴黎迷”,他要求绝对理性的控制,最最合理的触键方法,轻到不能再轻的妙到巅毫的声音。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我对于法国印象的变化,正是基于对这轻到不能再轻的声音的研究。

以上的五个窗口,使我了解了法国,然而,对法国人了解的片面性也由此引发
以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样转变对法国民族的看法的。

    我老师有一个学生,一次考试弹莫扎特的一个奏鸣曲,当然一切都按照我老师的理论在走,轻到不能再轻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包含无数的层次。但是一曲完了,成绩却是最后一名,后来她问了其他老师---好像是李民铎吧,为什么会这样?李民铎说,我们都不知道你在台上干什么呀,你弹的太轻了,很多地方我们都听不清楚呀!
    于是我就想,既然听不清楚,那么她这样弹,还有什么意义呢?弹琴就是给别人听的,别人来评判你,依据的是传到别人耳朵里的声音,而不是传到你自己耳朵里的声音。于是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问老师,弹的那么轻,别人听不清怎么办?我老师说,他们会听到,会感觉到的。如此含糊的回答自然无法让我信服。
   
    于是我回家听了很多法国大师的演奏,在仔细研究了robert.casadesus的演奏后,我发现,真正的法国大师的声音,是饱满,生气勃勃的。他们不会考虑把他们音量控制在怎么样的范围中,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效果,也就是说,为了传到听众耳朵里的效果!----又想起我老师有一次也强调过同样的问题,可见他自己有时候也是顾此失彼的。

    于是我又打开总谱,仔细研究了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也听了他的很多其他作品,我恍然大悟。法国音乐的精髓,在于音和音之间的关系,在于每个音本身的生命力(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因为每个音的生命力是通过音和音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如果每个音都是生气勃勃的,那么音乐也就是生气勃勃的。如果大师由于失误而混过了几个音,那么音乐的思想就会很明显的一下子含糊下去。每个音都是有他自己的思想的,而成千上万个音合成了一个总的思想的倾向性。每个法国人都是有他自己的思想的,而成千上万个法国人合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思想。这样一来,就一通百通了,可见学音乐,学钢琴,也就是学思想,学民族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