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超级评论>>民乐>>Re:听民乐的时机

主题:Re:听民乐的时机
发信人: tearn(面懵懵的tearn)
整理人: sisi8597(2003-03-12 05:45:42), 站内信件
小泽征尔跪听的珍贵录音——什么是音乐的“神”(短歌行的一篇文章,共勉下) 
 
     
Jasper Huo 
 


一直以来,都想动笔写一些音乐欣赏入门方面的文章,可惜都因为事情多而一推再推。今天终于把第一篇登出,希望能和短坛的各位兄弟一起分享。

对于音乐欣赏始终都存在很多不同的争论。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欣赏音乐这种艺术,主观性很强,你听有你的观点,我听有我的观点。每个人的经历和看法都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音乐的判断和评价。可以这样说,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基于作者的主观意愿、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一些审美观点上的基本原则,对于一部作品的欣赏,却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循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同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可以有一定的延伸,但是大的方向和原则这些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应该有太大差别的。

我在这里用一部很有名的,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品——《二泉映月》来说明应该怎样理解和欣赏音乐,怎样发掘出音乐里内在的“神”。闵惠芬版的《二泉映月》相信大家听的多了,我今天想介绍大家听的是一段传奇的珍贵历史录音,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这段录音是我国已故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录制的。1950年夏天,杨荫浏先生和他的同事们邀请挂琴多年的阿炳录音。问及阿炳挂琴的原因是由于老鼠咬伤了他的胡琴,他认为是不祥之兆,发誓从此不演奏了。或许是解放后的新生活使他改变了心境,他最后还是同意录音。答应此事后,他又出现在街头拉琴并连续练习了三天。由此保留下了他仅存的琵琶和二胡曲三首的钢丝录音,这其中包括二胡曲《二泉映月》。阿炳听完录音后不满意,要求再温习一段时间重录,不幸的是时隔不久他便病故了,享年58岁(1893~1950)。这套录音被当时中央人民广播器材厂翻制成唱片,以资留传。同时,这也成了一代大师仅存世上的旷代绝版!

阿炳的录音里,音乐从开始到最后,都显得很平淡,没有大幅度的力度变化,也没有频繁的音符跳跃,就象是一条细水,缓缓流淌。如果听了闵惠芬的金碟版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这是哪个不入流的学徒的演奏。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正是由于没有真正懂得欣赏音乐,不知道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阿炳是道士华清和之子,取名华彦钧,小名阿炳,4岁丧母。他自幼受精通音乐的父亲的影响学习很多乐器和乐曲,做道士时因参加吹鼓手班被遂出道门,流落街头,靠行街演奏为生。35岁时患眼疾,双目失明。当年无锡的人都知道有位瞎子阿炳,而却把他的真名忘了。他时常演奏琵琶二胡,有时也自编自唱一些听到的时事新闻。他的流浪艺人生活奠定了他丰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同时他的音乐也滋润了生养他的那块土地。漂泊凄苦的艺术生涯在日积月累中酿造着他的《二泉映月》”——这是很多版本上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但是,还有很多背景大部分乐迷却不一定知道。阿炳年轻时经常到二泉边游览,那里的山光水色早已深印在他的心中,双目失明后,他也常常在这里徘徊演奏,呼吸着大自然的灵气。阿炳音乐本身蕴含着这种典雅的气质。阿炳并不是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给钱多少从不道谢。有人请他演奏,即使不给钱,他也乐于献艺。生活潦倒并没有使他失去艺术的尊严,他对艺术持一种严肃的态度。常人需要幻想,而盲人则会有更多的幻想。阿炳的音乐中充溢着对光明的向往与奋发进取的精神,厄运并没有使他丧失生活的勇气。他曾因坚决拒绝为敌伪军官伴舞演奏,而遭到侮辱和殴打,表现一个音乐人应有的节气。在他的音符之间并非沉浸在悲哀之中,时而回绕的上行跳进音调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他力图创造新的生活,或许是将来、或许是在“来世”。因此,在阿炳亲自演奏的录音中,透过粗糙的琴音,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阿炳在竭尽全力地表现着他赋予乐曲的美与力。特别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刚直不阿、与命运抗争的倔强浸润在每一个音符之中。而恰恰是这最最重要的一点在后人的诠释中被大大淡化了。

其实,演绎者对作品作出适当的发挥或改编是可以的,但是要忠于原作的基本思想。好的演绎,要有利与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而不是相反。德沃夏克也曾经称赞过一些对他自己作品改变产生的演绎,因为那样比原作更好地表现了德沃夏克想要表现的东西。而现在很多所谓的改编,恰恰是损害了作品的思想的。其实,有时候唱片公司对一些母带所作的音效处理也有可能损害作品的思想。譬如我上传的“贝五神版”。其实DGG出过两种克莱伯指挥的贝五,一个是单个贝五一碟的,另一个是贝五和贝七一起的。贝五和贝七一起的版本对母带经过数码处理,音色丰满了,音场也宽阔了,色彩也丰富了,但和没有经过数码处理的单碟版一比,就会发现数码处理后的版本没有了原来那种肃穆的感觉,作品里表达的坚定和不屈的意志没有了,代之以一股数码味和因为音色丰满而带来的妩媚。这样一来,作品的“神”也就被损害了。所以我推荐音色不太好的单碟版而不是数码版,就是因为那个版本才是真正的“神”版。

言归正传,再说回《二泉映月》。基本上现在所有的演绎都在夸张地放大其中的悲痛,有的甚至到达一种病态的程度(并非单独针对闵大师)。但这些变态的演绎,除了能赚去一些廉价的泪水以外,能带给听众什么东西呢?“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纯粹的为悲伤而悲伤,既损害了作品本身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录音的耐听性——毕竟,没有人愿意天天去听你在那里唠唠叨叨,哭哭啼啼的。

那什么才是《二泉映月》的“神”呢?“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平静如水的心灵的独白,有微微的悲怨,但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刚直不阿、与命运抗争的倔强。并且,在最后,他让我们透过那微微的悲怨,看到前途的一抹光明”——这才是《二泉映月》的“神”,少了一点悲怨,但是更加含蓄和携永,也更加动人!相传小泽征尔是在二泉前,跪着凝听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可见这个演奏版本的感人力量和神韵。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在听到阿炳的演奏后我才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但事实是,十年前当我还在大学的时候,我在广东音乐台的古典纵横节目里就对萧伯镛的演奏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而那时我和主持人赵毅敏还不知道有阿炳的录音存在。当我找到了阿炳的录音时,只不过是更进一步地引证了我的评价而已。因此,可以说,音乐欣赏是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即使没有听过很权威的版本,也应该可以得出比较客观评价而不受不同演绎手法的影响。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可以说是在古典音乐欣赏方面“入门”了。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水平和高度,才能去评价不同演奏家和指挥家之间不同演绎的长短得失。

阿炳生前曾留给后人一句音乐的缄言——“我让你们听的是功夫和神韵啊!”这或许也是企盼人们对他的音乐的理解和共鸣吧!用心去凝听这段传奇的历史录音吧,录音的效果不好,绝对没有那些天碟们亮丽的音色和发烧的震撼,但却拥有他们所缺乏的东西——音乐的“精神”!

 



----
 
    苦海翻起爱浪,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

 
          细路,你想摘花啊?

都 话 唔 好 旨 意 啰

你了解面懵懵的tearn有几多?即时试试[新版]

If you love something very very much§let it go free.§
If it does not return, it was never meant to be yours.§
不过,我霖,我已经毋需换签名档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