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shw(阿敏)
整理人: yerk(2003-03-01 10:43:45), 站内信件
|
也许谁都不想人家说你是吝啬鬼,可就是这样在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
我们学过的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前三个吝啬鬼形象,其共性都是敛财时的贪婪和用财时的吝啬,但贪吝的特征却各不相同——夏洛克和葛朗台虽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但前者是高利贷者,后者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前者贪吝得阴险凶残,后者贪吝得狡诈癫狂。而泼留希金则是俄国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的典型,与前两个不同的是他竟对自己极端吝啬,以致形似乞丐而实为巨富。这三个人,金钱都将他们异化成鬼,成了金钱的奴隶。可能只有阿巴贡这个人,人们知道的少。
阿巴贡是法国喜剧作家、戏剧活动家莫里哀笔下的人物。今天恰好是他的逝世纪念日(1673年)。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出生在巴黎。他早期受无神论和自由主义影响,立志以戏剧改良世风。他的著名喜剧《达尔杜弗》、《吝啬鬼》讽刺了贵族阶层,提出了妇女社会地位等问题。莫里哀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创造了新的喜剧风格,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吝啬鬼》是莫里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668年。剧情借用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金罐子》,写高利贷者阿巴贡爱财如命的吝啬可笑。阿巴贡放债,儿子举债;儿子爱上的穷姑娘,又正是阿巴贡的意中人。戏剧矛盾尖锐突出,它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戏剧性的情节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真实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狂热和金钱的罪恶,以及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因其形象刻画的真实深刻,阿巴贡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
以往,提起财富和金钱,就会想到吝啬,因为有几个吝啬鬼了。如今,提起财富和金钱,就会想到的确是它获得的方式方法。因为这里面有说不尽的“景象”……
合法两字的的确确体现了民众的理想。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即使是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中国公民中的富豪不少,但落马的也不少……其实,民众自有评说。。大力提高中等人群的收入水平,已是共识。
我们现在 “不患寡而患不均”,繁荣并不足以保障国家和整个社会的稳定,财富鸿沟却是真正的可让整个社会断裂,甚至是坍塌。。马迪厄在《法国革命史》中说:“革命不是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国度,而是发生在一个富裕的国度。不是发生在大饥荒中,而是整个国家在欣欣向荣时期”。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我们的提示。
莫里艾的伟大塑造了一个形象,一个有影响的形象,一个告诉你如何去“致富”的形象。。我们也看到了吝啬鬼的“今”与“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