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mj796fd(smj)
整理人: becky_lang(2003-02-17 03:14:21), 站内信件
|
从高句丽宫殿、寺院和坟墓建筑风格上可以看出,高句丽不仅是三国中第一个受到中国汉朝影响的国家,而且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一个。高句丽人民在他们最初的建筑风格中融入了中国建筑的要素,然后发展了他们自己风格,其特点是造型有力、建筑坚固,这是高句丽地形崎岖、气候恶劣使然。
有一位中国文人曾写道:“高句丽人喜造美宫室。”当时高句丽都城平壤和现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的城寨的许多宫殿已经使用纹砖和装饰性的隅撑系统。
372年佛教经中国传入后,高句丽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在1936-38年进行的一系列发掘中发现了平壤附近几处大寺院的遗址,其中包括清岩里、元五里和山高里的古寺遗址。在发扬工作中发现,这些寺院是以一种人称“三殿一塔”的高句丽格局建造的,即东、西、北面各有一殿,南面是大门。宫殿似乎也一直是这样的布局。高句丽时代古坟壁画对研究当时的建筑有重要价值,因为许多壁画上所画建筑的圆柱是顶端有柱头的、有收分线的中胀型柱。这些壁画表明,作为高句丽建筑特点的隅撑结构和木材上的彩色在当时已经使用。 百济受高句丽影响,也受黄海对岸的中国影响。百济向南扩张,475年迁都熊津(即今公州),538年再次迁都到泗 (即今扶余)。随着这种扩张,它的艺术变得比高句丽更丰富、更精致,建筑也更灵活,使用了曲线设计。虽然百济时代的房屋已荡然无存(事实上三国的木建筑已没有一所留存到今天),但是从百济艺匠和技工帮助修建的日本法隆寺可以推想,百济建筑艺术在384年佛教传入之后进入全盛发展。在古建筑遗址发现的纹砖和其他遗迹以及历经沧桑留存了下来的石塔都是百济技术高度发展的证明。
据记载,百济建造了许多宫殿,但是,除了《三国史记》内提到的宫南池遗址之外已经一概不见踪迹。
1980年发掘了位于全罗北道益山的百济最大的寺院弥勒寺遗址。这次发掘发现了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有关百济建筑的事实。弥勒寺的一座石塔是至今尚存的两座百济石塔之一,是韩国所有的塔的原型。弥勒寺本来有三座塔,布局异乎寻常,作东西走向直线排列,每座塔的北面有一座殿。每一处塔和殿的周围似乎都曾有顶盖的走廊围绕,形成三所自成一体的称为“一殿一塔”格局的寺院。中间的塔据发现是木造的,另两座是石塔。在木塔的北面和南面发掘到了一座大讲经堂和一座中门的遗址。 仅存的另一座百济塔所在地棗定林寺的遗址是1982年发掘的,在石塔北面发现了成前后排列的一座主殿(大雄殿)和一座讲经堂的遗迹,在石塔南面发现了也是前后排列成行的一座中门、一座大门和一个水池的遗迹。据发现,从中门到讲经堂曾有一些走廊围绕寺院。从扶余军守里一座寺院遗址和1964年发掘的也在扶余的金刚寺遗址可以看出,这种“一塔”格局是百济典型风格。但是,金刚寺的建筑物是东西走向排列成行,不是南北走向。
新罗受佛教影响是在527年以后。它同中国之间隔着高句丽和百济,因此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被冲淡了很多。正是这个缘故,新罗文化发展比较迟,但是也比较富于独立性和首创性。
在新罗时代初期的寺院中间,皇龙寺是在1976年有步骤地进行发掘和研究的。据发现,这座寺院规模相当宏伟。它建在一个方形区域内,周围有围墙,最长的一边达288米。仅仅计算在走廊围绕之内的面积就约达8800坪(19040平方米)。据《三国遗事》记载,645年皇龙寺建造了一座九层木塔,高225尺,合现代尺度是80米左右。记载中还提到主殿内供有巨大的释迦牟尼像。这座像的石基座至今犹在。皇龙寺建于六世纪中叶,香火旺盛了680余年,其间曾多次更改殿堂布局。在其鼎盛时期,即668年新罗统一韩半岛之前,皇龙寺是“三殿一塔”布局,与百济弥勒寺的“三殿三塔”格局有很大不同。
新罗时代的另一座大寺院是芬皇寺,在它的遗址上至今仍立着一座三层石塔,据记载这座塔原本有九层。从残存部分可以看出,这座塔是用凿成砖形的石块筑成的。遗址上还留有一些插旗杆的石基座和其他石质遗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