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winterbow(2003-02-23 22:05:36), 站内信件
|
此中人语--谁能演好林黛玉
前两天在北京社区听说又要拍《红楼梦》了,这就象传说中曾国藩奏折里那句话“臣屡败屡战....”。
拍红楼梦除了好导演还要好演员。王熙凤是最容易找也最容易演好的,其他湘云、探春也比较容易把握,剩下宝玉、黛玉、宝钗比较难,再有就是次要角色不要太弱智,红花还需绿叶配,虽然次要也不是可有可无啊。
宝玉“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但绝对不是个大圆脸,电视剧《红楼梦》里的宝玉脸盘就有点太大了,八月十五挂到天上够全国人民欢度中秋之夜了。
宝钗也不容易,不是找个又胖又漂亮就可以完事的。以前电视剧、电影里的宝钗长相我总是记不住,漂亮得太表面化了总会造成这种结果。鲜艳妩媚、任是无情也动人,关于宝钗我没有灵感,不多说。
黛玉却要多说几句。多愁善感吗?情感脆弱吗?只会哭吗?且慢下结论,不要用你心中公式化的林黛玉模糊红楼梦中人的眼睛。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瓜子儿脸很好,可是颧骨那里太宽了,显得眼睛一点都不大,嘴也太小了,只能嗦面条,连鸡腿都不能吃,汉堡就别提了。最大的缺点是那一段愁态。没错,黛玉总是因景伤情,甚至无故自伤,总是小性子,和宝哥哥闹点“不虞之隙,求全之毁”,但也不要连长相都那么苦啊。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材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
自然的风流态度。
这是林黛玉出场时的描述。另外: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
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
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里点出了容貌中的愁字,但是看清,是“态”生两靥之愁,何谓“態”?态者作也,那是神态中流露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八字眉,不是一脸的旧社会。电视剧里的那个形象真的是太愁人了,那个形象让很多人不敢爱林妹妹。真的林妹妹只有宝哥哥一个人喜欢吗?非也非也,还举出那一段来,看薛蟠这等粗人怎样看待林妹妹: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
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
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一个才是真正的林妹妹,在为宝玉担惊受怕不知哭成什么样的时候,却忙里偷闲的迷倒了不识之无的呆霸王。虽然不能说是雅俗共赏,但其风流袅娜绝对让人一见而难以忘情。可以有人养不起林妹妹,不可以有人不喜欢林妹妹。否则,如果整天只会哭哭啼啼,阅尽人间春色的贾宝玉怎么会迷上她,那可真是有病的呆瓜傻鸟了。所以说,黛玉的愁态,是眉眼态度中带出来的,但这种愁太不是每天要挂在脸上,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可以出来,也就是说,要演员表演的时候带出来,如果你已开始就找一个天生愁眉苦脸的来,那你又如何表演林黛玉的聪明绝顶、口角伶俐?又如何表演“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缠绵的甜蜜?又如何在刚刚哭过以后躲在宝钗后面笑着画着脸羞宝玉?
林黛玉的确是多愁善感的,但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那种,象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黛玉的多愁善感来自她的聪明天性、来自于她的敏感、来自于她女性身份、来自与她对一生最看重的感情的难以把握、来自与她的寄人篱下、来自玉贾王史薛一干家族的腐朽衰败。黛玉所病所重者只在一个“情”字。其他的都可以作为琐碎俗务不屑而为,并非不通人情世故。看探春兴利除弊时,宝玉还傻傻的“管他呢,任少了谁的,也少不了咱么俩个的”,黛玉却看出“我闲时算一算,你们家也该有这样人好好管一管”。
所以说,琢磨林黛玉的半象,不要从愁字入手,而要从那一段“风流袅娜”态度着眼,选一个不只宝哥哥喜欢,也要让呆霸王酥倒的可爱的林妹妹,电影《红楼梦》中的黛玉是陶慧敏,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儿,我觉得比电视剧好得多。可是她的愁态又有些表现不足,也许因为陶慧敏比起黛玉来,身体显得太健康吧 :-)
任意胡谈,又只是对人家的相貌妄自菲薄,实在不够尊重。
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红楼梦中人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