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ruibin(铁面王子)
整理人: 41619(2003-02-04 13:44:07), 站内信件
|
来源:汽车中国
极板弯曲和断裂
正常使用的蓄电池达到规定年限后,将因板栅腐蚀、强度变小而造成极板断
裂,尤其正极板表现更为严重,这属于正常的寿命终止。但若使用维护不当,则
会造成极板弯曲和加速板栅腐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极板活性物质在制造过程中因涂膏不均或运输保管中受潮,蓄电池在充、放电
时极板各部分所引起的电化学变化也不一样,即极板各部分的膨胀和收缩不一致。
②大电流充、放电或高温放电时,极板上活性物质反应较强烈,容易造成电化学
反应不均。
③蓄电池使用后未进行充电即长时间存放,板栅与较多的硫酸和硫酸铅接触,加
速了板栅腐蚀。④过量充电或过量放电,增加了内层活性物质的膨胀和收缩,
且恢复过程不一致。
如极板断裂严重应更换极板组。换入的极板组与蓄电池中极板组的新旧程度
不能相差过多,因为极板组串联接入蓄电池后,即使是新极板也会受到其它单格
旧极板组的制约而不能发挥更好的效率。如果极板有少量的大筋断裂(对大型、
固定型蓄电池或厚型极板而言),可将断裂处锉出金属光泽,再行焊补修理。
活性物质过量脱落
将蓄电池的极板组取出,检查沉淀槽中的沉淀物:如是活性物质少量脱落,
在蓄电池正常工作的范围内是允许的;如果大大超过正常情况,就要及时找出原
因,并进行处理。其具体现象和原因分别为:
①蓄电池槽底部在短时间内积存大量褐色沉淀物,说明充电电流过大或经常过充
电而使正极板物质非正常脱落。②沉淀物为白色,则是由于经常过量放电,致
使活性物质成硫酸铅沉淀,或电解液中有杂质,特别是氛过量而形成氯化铅沉淀。
③沉淀物呈褐、浅蓝、白色且互相交迭、堆积,说明蓄电池内进入了铁、铜等有
害杂质。④如脱落的物质为粘糊状,说明电解液不纯、密度较大或蓄电池充、放
电温度过高而使极板腐蚀脱落;沉淀物成块状,则说明铅膏质量、工艺较差,致
使蓄电池在装配中活性物质脱落。
活性物质过量脱落
一方面造成蓄电池容量下降,另一方面容易在蓄电池底部造成正、负极板短
路,使其使用寿命明显缩短。如因活性物质脱落而造成极板底部短路,则需将极
板组抽出,清除槽底及极板短路部位的脱落物质,然后将极板组装入蓄电池,加
注新电解液后以较小电流充电,并在充电后期调整电解液密度和液面高度至标准
值,蓄电池即可投入使用。
短路
蓄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时,开路电压降低,电解液密度比其它单格低,充电时
不冒气泡或气泡出现很晚,电解液温度比其它单格高;电解液密度和充电电压上
升少甚至不变;放电时容量小,电压下降快;容易发生极板硫酸盐化现象,极板
组取出后正极板从深褐色变为浅褐色,负极板从浅灰色变灰白色,而且手感发硬
并有短路痕迹。蓄电池内部短路的原因是:导电物体落入蓄电池内,或是焊接、
装配时有“铅豆”在正、负极板之间;隔板穿孔或孔径太大使极板在充、放电时
形成的“铅绒”穿透隔板;极板弯曲变形而损坏隔板或活性物质脱落、沉淀在极
板下缘。
处理时,拧开液孔塞,直接观察有无导电物体落入造成极板之间短路,如有
则取出导电物体。充电时若正、负极板之间不冒气泡,用温度计测量正、负极板
间温度较高,可用薄塑料片插入正、负极板间慢慢移动,以清除极板间的短路物
体;不能直接清除时,可将发生故障的单格电池极板组取出,以清除导电物体和
沉淀物。如隔板破损,则应更换。
反极
蓄电池正、负极互换称为反极。造成反极的主要原因,一是装配中单格电池
的极板组接反;二是蓄电池使用中,由于某个单格电池容量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这时该单格不但不会放电,反而会被反充,致使原来的负极变成正极、正极变成
负极。这种故障,通过测量蓄电池总电压即可发现。因为,若有一个单格形成反
极,不仅失去该单格的2伏电压,而且还要增加2伏反向电压,即共降低电压4伏
左右。
对于额定电压为12伏的蓄电池,如测得的电压为8伏左右,即说明有1个单格
电池反极;如测得的电压仅为4伏左右,则说明有2个单格电池反极。然后,分别
测量各单格电池,极性相反的单格即为反极。几是在装配时造成反极的电池,必
须返工,因为正、负极板的填加剂不一样,即使继续充电使正、负极板的极性转
换,其容量和寿命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使用中的蓄电池只是开路电压很低,其极性仍然正常,说明还没有真正反极,
但若不及时将故障排除,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将会出现真正的反极。对使用中造
成反权的蓄电池,应单独进行过充电处理,待其容量达到要求后,方能与正常蓄
电池串联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