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rry()
整理人: carolinejune(2003-02-04 18:14:04), 站内信件
|
我是梅县的客家人,出生在黑龙江,在那里读小学。在广州接受由初一开始的16年教育。由南到北,由北到南所有环境都经历过。有资格对这个问题发表
议论。
客家人的传统很有问题,女人很勤劳,内外一把手。农村男人基本不务农。
由于家乡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导致客家山区的情况更加恶化了。
近20年的问题在于读书的风气比较偏向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对一个人的智慧启迪可谓事倍功半,反而对教育的软硬件(考试资讯,设备、电教,模拟设备)的要求很高。导致很多农村的学生高考的分数偏低。难以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一个人18岁时所受到的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够支援创业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导致本地不能聚集高素质人才,人才纷纷向外流动,并各自以此庆幸。受了良好教育的客家子弟很多都不愿意回家,回去探亲常常是以人民币开路,到处打点,其金额成为人们第2天的话题,而家里人经常把这些人当成偶像,奉为自己家的形象高人一等的自豪代表。
人们都教育下一代要努力读书,目的是要出去赚钱!
实际上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我不想在此详细探讨,但肯定不是上面这个目的!
农村男人很多都不务农,好像视务农为不雅观,很多都宁愿游手好闲。
本地的普通学生混到高中毕业的都不太多,就业环境因此而难以改善。
导致本地男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做些小买卖都已经算有出息的了。
纠结一些同龄人表面上很讲江湖义气,吃喝嫖赌,钱债纠纷永远搞不
清楚。很多年前不少家门前都摆着桌球台,但从未见一个手势正规的桌
球高手。可能是仅用于年轻人消遣,赌博。本地年轻人像一个个付不起
的阿斗。这些情况总是令回来探亲的客家人心里不舒服。
本来当年一起成长大的一群人,外出的人明显加速发展,越发具有聪明才智。这可能与其忧患意识不无关系。而留在本地的人在18岁进已经停止发展了,越来越堕落,或很满足于窘迫的现状。这能怪谁呢?
我们这里探讨的不是客家山区的状况,而是那些出来工作的那些客家人在其他人群众的表现,但要注意他们的表现与家乡的这种状态肯定有直接关系。
最有趣的是出来工作的客家女人的表现,我以后再说,请留意续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