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旅游感怀>>消失的地平线

主题:消失的地平线
发信人: cmk_98061(楼兰战士)
整理人: jaja(2003-01-30 08:36:42), 站内信件
突然很想出去散散心,于是把去过的地方挨个回忆了一遍。

  扬州,很小,不怎么现代化,长江上甚至没有架桥,到了那里很难想象这就是韦小宝记忆中的繁华如梦。但是,这里有如水一般的女子,就象,象瘦西湖,形色兼备,让你想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
  杭州,适合与爱人一起牵手走过九溪十八涧,看龙须若现,听虫鸣鸟叫;漫步苏堤,看晚风拂柳,听南屏晚钟。......
  上海,适合二度蜜月,在结婚周年去南京路、淮海路,陪她尽情的逛,让她挥霍你一年来的积蓄;在外滩看黄埔江,一起低唱“浪奔,浪流......”
  苏州,适合带家小去陶醉,在狮子林的假山中时隐时现,在拙政园的的水榭边,面对北塔领略“借景”......

  只有丽江,是适合一个人去的。

  当年道尔顿一本“消失的地平线”让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在西方成了一种信仰,在大量国内游客来到丽江前,许多黄头发蓝眼睛的异族早把这里熏陶得洋气十足:cappuccino、whiskey......早就出现在古城区内。而中国人真正了解丽江,恐怕是要在那次地震之后。
  
  纳西族
  这是世界上正在迅速消亡的族群之一,她的人口以每年千分之四的速度递减。就是这个民族,使用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纳西人有自己的语言,但在丽江城内,人们说的话,可能还是算云南话吧,而且汉语仍是流通语言之一语言。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汉语带有明显的四川话的味道:我在这里等“起”。纳西族与藏族相邻,但生活习惯、风俗文化都有很大不同,连他们的马都不一样:去牦牛坪,上山时走的是陡峭的山路,骑的是云南的矮马,非常擅长走山路;到山上空旷处要想纵马疾驰时,则非高大的藏马不可,那时你可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奔腾”。哦,对了,男人骑马下山是很“伤”的。
  纳西有传统的手工业,腊染与木雕。在一张张羊皮上绘出色彩鲜艳的图画,故意做得粗糙一些,留下一下古老的气息;画中的人物也许不很美,但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本民族的历史。木雕则是完全看不懂,象是在水瓢背后刻上抽象而又色彩斑斓的图腾,让你感叹,这个民族是不是早就开始看京剧了。

  宣科
  宣科是一个人,一个七十多岁而看起来年轻得多的老人。东方之子做过他的节目,好象从那以后他被人称为“纳西鬼才”。
  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每晚都进行的纳西古乐会上,他的角色,相当于一个主持人吧。据说以前这个古乐会不象现在这样受欢迎,毕竟要现代人去理解千多年来没有变化的音乐,相对周杰伦来说可能要难多了。于是宣科开始跳出音乐的的范围,把解说内容括大到中西文化。说得蛮有意思。比如,有一段,他猛夸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说译得好,然后说,“现在,看看现在的翻译,浪淘沙,他翻译成什么,‘wave wash sand’。”(于是有一部分人哄堂大笑,又一部分人过了一下跟着笑),他接着说“他翻译成‘波浪洗沙子’。”(于是刚才跟着笑的人才真正的笑了,不过声音小了很多)。
  宣科应该是地主出身,受过西方教育,自己的外语水平就不错。有点象李敖,因为说话的原因坐了蛮长一段时间的大牢。宣科说,纳西的文化会消亡,会以比现在快得多的速度消亡,“因为我们开放了”。于是,大力宣扬民族文化的宣科也不能免俗,在古乐会上出够了“民族文化英雄”的风头之后,他会建议你,要听真正的纳西古乐,就要在他这里买正版的CD和磁带,还有一本他参与编写的画册,购买之后可以得到他的签名。当然了,价格自是不菲,以至于我想找老先生签名都苦于囊中羞涩。

  四方街
  在邮票上都可以看到。相当于南京路在上海,观前街在苏州,喷泉广场在柳州。每周有四个晚上,这里人满为患,当地人、外地人;相识的人、陌生的人,会在音乐的伴奏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跳起传统的舞踏。那音乐很简单,不过是相同的一小段重复了,又重复;舞蹈也是如此,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圈,只有脚上的几个简单动作不停的重复。所有的人都会被感染,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加入进去,哪怕你不会跳他们的舞。没关系,只管闯进去,跟着他们的节奏,用你自己的步子转圈就行了,位住任何人的手,不要在乎是恐龙或青蛙,没有人会拒绝你。不是因为你的cool或Q,而是因为真正的民风淳朴(我一直想在外面拍一张照片,但是晚上光线不好,一直到人家收摊了都没找到感觉,所以没有拉住哪个美女的手)。  
    丽江只是个小县城,但是古城区的街道却好象永远走不完。当地人会告诉你,如果你迷路了,只要沿着小河走,一直走下去,你就可以回到老街口。小河边,是数不清的酒吧,咖啡馆。如果你走累了,找张桌子坐下,要一杯茶,点上一支烟,可以听小河的流水声,看别人将特制的灯笼(应该有专门的名字,可是我不记得了)从上游顺流而下,据说是用来许愿的。身边的的人和事,请你暂时放到一边,沉浸在你自己的世界中,这时你会有一种错觉,好象这里不是云贵高原,而是江南水乡。唯一能区别的,是这里的女子皮肤是被阳光赋与的健康的红黑色,而非水乡姑娘的那种细腻嫩白。

    雪山
   玉龙雪山的海拔没有喜马拉雅山高,但是,和梅里雪山一样,还没人哪个人能够成功登顶,因为它风化的程度很严重。
    去的时候,丽江的天气很好,由于那里平均海拔高,所以紫外线很强,我晒得黝黑的皮肤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时在山脚下就可以看到山顶,很清晰,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一年多后才知道,玉龙雪山常年云雾缭绕,一年中只有那么几天能看到山顶,我算是运气特别好的了,在那时。
    几千米高的山,游客是不用自己爬上去的的,那也不可能,太危险了。缆车就成了大部分路程的交通工具。那是我第一次坐缆车,面朝我们前进的反方向。下车后听到同行的一男士说:好高啊,吓死我了,要不是旁边那个女的我不认识,我肯定马上抱着她了。
    下了缆车就走栈道,由于缺氧的关系,每走一步都很困难,走几步就想歇一歇。那感觉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在学校踢“金盾杯”时拼到最后加时赛的精疲力竭。可是又不是真的很累,缓过一口气来就又可以前行。
    亿年冰川就在身旁,仿佛触手可及。路上还不时可在脚边看到残雪,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摸一摸,掬上一捧。看看几亿年来都毫无变化的冰川,好象突然明白什么是“冰山美人”。说不清她的颜色,明明是冰,却又在晶莹中透露出花岗岩般的冷峻。灼热的阳光穿破大气层,却不能在她身上留下半点伤痕。几亿年来,她真的没有半点变化吗?这是否就是世间最坚强、最冷漠、最不可知的女子?难道这样的热,都不能将她溶化?可是,由于别的原因,冰川每年都在后退,看来,她也愿意化成涓涓细流,但,只有光和热还是远远不够的。
  山顶就在眼前,但栈道已尽,不能再向上走了。山顶上有什么?没有人知道。高原的冷风吹得人头痛,吹得你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愿想,什么都不用想......那一刻,人,忘却了一切烦恼,也忘却了所有喜悦,心中想到的,只有圣洁。仿佛世间只剩下了这雪山和自己,仿佛到了时空的另一侧,一切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只想陪着这雪山,这冰川,想与她溶为一体,永远,永远......

  中央民族大学的小伙子
  离开丽江的当天上午,我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看到不远处古老的房子,于是朝那边走去。这里的房子明显不是在地震后重建的,与古城区虽然内风格古朴但喜气崭新的建筑形成明显的对比,有的还可看出略微的倾斜,表明自己经受住了那次考验。
  在一块布制广告上看到前面有一户人家的庭院里有介绍纳西的文化,拿出身上最的一点钱买了门票进去。房子有点象四合院,原始的气息保存得很好,院子中央是一只鹿(兽),四个角上是四只蝙蝠(福),也就是“四福(蝠)拜寿(兽)”的意思。一面墙壁上的图画无声的讲述着纳西族的历史,尽管看到它的人不多。负责讲解的小伙子告诉我,他还在教几个人纳西文,他说他父亲原来就是这里的......算是私塾先生吧,现在年纪大了,就由他来做。不多的几个学生里有一个女孩是武汉来的,我有点惊讶,他说是来打工的,我更惊讶了。也许,她去上海,广东会更好,可是她来到丽江,而且还花时间来学习这种......不太热门的东西,我想,她的生活,蛮自由,蛮娴适的。我不知道她会在这里呆多久,又为什么要学习纳西文,可是,我知道,我很羡慕她,因为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伙子还告诉我,他是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他有点奇怪我会到他们这里,他说,我们和旅行社没有业务来往,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游客一般都不会到这个小院里来。末了问我,你是哪个学校里的老师吧。我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想出去念书,然后,在音乐方面做些努力,为纳西族的文化出一点力。

  

  一年多了,在这个时候想起丽江,很怀念当时的自得其乐,那种有点懒散的自由,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才明白了为什么道尔顿会写出那本书。我没有看过“消失的地平线”,但在丽江,我分明清楚的看到了真正的香格里拉。
  
  其实,真正的香格里拉是迪庆或是丽江不需要去考究,因为真正的世外桃源就是自己心中。要找到它,你要做的,只是尽情的释放自己......
                                
                                                 


                                                                   C&K
                                                                                            2002.12.0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