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sa61(淼淼秋水)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2:53), 站内信件
|
断 章
卞 之 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为什么名为断章?诗人这样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不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曰“断章》”断章虽断,却亦不断。
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很明白很简单,几乎只要认识字的人就知道它讲什么了。但是,这首诗之所以拥有无限的艺术魅力,不单在于其拥有了一种自然的艺术美感,最主要还是在于其拥有了超越意象自身的丰富意蕴。本人认为,某一些诗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它能用最简练的字句营造出一种可供无限想象的形象美,并在这有限的字句中揭示出无限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我觉得这首诗做到了这两点。
这首诗本身的简练的字句所提供的意象就拥有了一种美感。“风景”“桥”“明月”“窗子”“梦”暗含的“绝代佳人等这些意象本身就令人感觉到一种美。由于诗歌不是直接很明显的刻意的叙事说感情,所以,由这几种不同意象组合叠加而成的美不是明显的,是朦胧的;不是呆板的,是可供想象的。里面需要我们通过想象而去填补诗中的空白的景象。于是,我们会尽量的不自觉的把“风景”“桥”“明月”“窗子”“梦”“佳人”等想象得最美。我一直认为人想象的东西是永远也比具体可感的东西要美的,所以这首诗便由于它本身具有了可使人想象的潜力因而也便赋予了可感又朦胧的形象美。
一首成功的诗之具有了形象美便可读了,但若要经久不衰还必须耐读。正如一个女子悦目之后还必须赏心,这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缺一不可。诗歌更是如此。而外在与内在之间,这首诗的成功更是在于其内在的丰富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深刻。不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却是不一的。主题不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多义。而在诗歌中,主题多义是很常见的事情。这本就是诗歌文体本身的一个特点。古人有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所谓“诗无达诂”就是指诗歌没有统一的解释或评论。虽然诗歌这种文体更容易具有这样的一种多义的主题,但是,由于各个诗人的自身的素养经历体验表达能力审美趣味的不同以至不是每个诗人都能或都想把这种特点体现出来。但是,这首诗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后人读之,随之性情深浅高下,各有会心”。这首诗也是这样,因了其内子的丰蕴,所以,就生出了超出作品原意的思想内涵。而一部作品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的还原,而且,越是成功的作品,就越在于其在接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合理的异变。这思想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致的。而这首诗诗之多义其实也不算多。主要的分为两种大的代表性观点,大的观点里又分了几种小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情诗。写一位绝代佳人的幽思情思。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首哲理诗。但是,对其中所表达的哲理却又有了不同的见解。主要分为四种。以李健吾为代表的认为它是传达互为“装饰”的人生悲哀;以孙玉石为代表的则认为“诗人写的是事物的相对概念”;黄邦君等在《中国新诗大辞典》则解释为“诗里的人与人,物与物间的辨证关系,是一种人生体验……全诗在暗示和隐喻中表现出主客体互化和对流的特点”;而侯健《中国新诗大辞典》则认为它揭示的是“没有绝对的意义的旁观者。正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最终,诗歌的理解如何,真的是要看接受主体本身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而最终各有所感。
我呢,我是三年前也就我大一的时候第一次读这首诗的。一读上就喜欢了。正如,一见《雨巷》《一棵开花的树》等诗一样,一眼就喜欢上了。当时,一看,倒没感觉到什么悲哀的情绪。只觉得诗中所表达的不过是一个规律。一个你也看我,我也看你;你被人看,人也被你看的一个规律。没什么可悲哀的。与上面的某一观点不谋而合。但是,怎么说呢,三年后,现在我又来读这诗了。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意味。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这种心中所体验的悲哀。也不想去考究是否对这首诗产生了一种不合理的误读。只是,当我再次的看到这诗的时候,我直觉的在诗中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无奈。那是一种单向的不可知与不可选择附加的人生的无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没权利选择不被你看;同时,你又无可避免的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知道不知道你都会成为别人的一个风景。即使,你多么不愿意被看即使你多么的一无所知,你还是成了风景。最终你还是被看了,你无法选择。你在一边望着明月思念着别人,不知道别人是否就这样愿意着让你被思念,不知道是否这就是一种令人潸然泪下思苦难诉的一厢情愿。但是,另一方面,你又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别人的梦,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已经成了别人的梦里的一部分了。这让我感到,这不单单在恋爱如此;在世间好些好些事情上也是如此。联想开去了,便有了悲哀。我不知道,这种体验比以前是深了还是浅了,也不想去想是否有和前人的体验重复。我只知道,导致我这种体验发生异变的是这三年里的某一些事情的发生。
期待视野没有变,接受动机没有变,变的是读者的接受心境。所以,其对诗歌的领悟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