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mildseven(了了)
整理人: lovemildseven(2003-01-27 01:33:19), 站内信件
|
牛角杯
牛角杯是贵州苗、侗、水、彝、布依等民族的珍贵饮酒具,一般只用于年节活动、迎宾庆典、丧嫁仪式中,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
该杯取其牛角,内作清洁处理,外作雕花、彩绘、镶嵌,使之集实用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于一体。贵州酒文化博物馆基础陈列中展出牛角杯四个,均以银镶嵌,其手法各有特色,彩绘鲜丽朴实,纹饰生动古拙,以鱼形为主体图案,表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典型的艺术审美情趣。其中"龙凤牛角酒杯"以它传世长久、工艺考究、纹饰内涵深厚而尤显珍贵。此杯内弯直径为33.5厘米,外弯直径为39.8厘米,口不规则、周长25厘米,杯体施朱漆,银饰雕花,自口至底尖部以鱼鳞状、云片状纹相隔,中段主体部分左右两面各雕一龙一凤,龙摇尾吐雾、凤徐徐飞翔,凤下部还绘有鱼身。杯脊上雕有"乾性叁拾肆年季夏谷旦已丑潘按江晋记长用"等字样,杯内弯部以点线装饰,所有纹饰均线条凸突。该杯系黔南龙里县大兴乡潘氏家族传用。
我国民间使用牛角杯的历史很长。《诗经·七月(豳风)》是一篇反映先秦社会现实和人民劳动生活状况的民歌。其中有这样的记叙:"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缰。"觥是牛角酒具。《七月》是豳地的民歌,豳系今陕西省彬县,这说明早在周代,陕西等地的人们就已使用牛角杯。《诗经·卷耳(周南)》也有使用牛角杯的记述:"我姑酌彼兕斛,维经不永伤。"自商周以后,牛角杯沿袭传用。晋人庚阐在他的《断酒诫》中写道:"吾以知穷知之害性,任欲之丧真也。于是椎金罍,碎玉脊,破兕觥,损觚瓒,遗举白,废引满……"这从一个角度证明晋代牛角杯仍然沿有用。贵州少数民族使用牛角杯的有关情况,在《平越直隶州志》、《黔西州志》、李宗昉的《黔记》、田雯的《黔书》等地方志书中均有记载,大都记述清代我省少数民族把牛角杯用于集社、迎宾等礼俗活动的情况。"以瓮贮酒、执牛角遍饮"之风,直传于今,当然不能就此说明自明清始,贵州少数民族才使用牛角杯,这一起源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查论证。
山螺杯
陈列于酒博基础展览的山螺杯,体圆、质厚、外壳呈褚色,杯内鳞光闪烁,有珠宝之气,系黔南龙里县苗族唐氏家族三代珍传,平日里精心收藏,只在祭祀祖宗时使用,据有关人士考查,此杯与一般海螺在形状、色彩上均有差别,系水源充足的大山深处处生长。
以螺壳为杯,唐时居多。汉代就有使用螺壳杯的记载。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讽谕汉代王宫贵戚奢侈骄横的名篇,写有"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稣鹦鹉杯"的句子。意思是说,汉代禁卫军军官司蜂涌而一,用鹦鹉杯肆饮美酒。这里的鹦鹉杯是一种称为鹦鹉的螺,因"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南州异物志》)据有关史料记载,这种鹦鹉螺原产于印度洋菲律宾等处,被人们用以作杯。可以这样推断:我国汉代就有了用外国螺壳杯饮酒的历史,后逐渐传开,形成一种俗尚,中国各地丰富的海螺山螺资源便在这种俗尚中与"翡翠屠稣(绿色的美酒)、玉醪红珠"登上文人雅士、王宫贵戚的餐桌。至于短褐布衣者,则在隆重之时使用它。唐代,螺壳杯广为使用,记载描写螺壳杯的诗文史料均不少,此不赘述。
贵州人使用螺壳杯的历史当不会短,因为文化相互影响和传播是不可抗拒的。
六角温酒套具
此具外形酷似侗寨古楼。六角阁楼造型,器顶如古楼到顶,翘阁飞檐,顶端一冠钮。器身如楼身,有6根似兽非兽的楼柱,由阶沿支撑至檐顶,檐下有6个挂口,6只酒杯分挂于上,每楼柱之间雕饰有掩闭大门。此器底部为六棱状,每棱之间依其斜面雕饰阶坎数级,延伸于楼身大门之下。楼身中空,以盛热水,酒瓶置其中,使酒加温。瓶口翻沿,取置方便。此器均施以黑、褐、灰兰等色釉。酒器造型巧妙地再现贵州侗寨古楼,实是巧妙。把贵州古建筑艺术与贵州饮酒风俗汇集于一体,其文化内涵是多层面的。
倒壶
饮酒与吃饭不一样,它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精神的需要,古往今来,为满足这种精神需要,人们便在饮酒中注入种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极强的活动,如行酒令,施酒礼等,与此同时,人们还把这种精神需要注于餐桌上的酒具,使之以特殊的工艺、造型,产生特殊的效果为酒宴增添乐趣。陈列于酒博基础展览的倒壶,正是一个别具情趣的斟酒具。此壶无口,盛酒时需将底部朝上,酒从壶底正中的孔中注入,通过孔管流向壶中,然后再翻过转过来斟酒。倒壶壶身呈桃形,顶略尖,平底。此壶施釉水平较高,光洁闪亮,相交施以绿色釉和酱褐色釉。酱褐色釉成不规则条状,绿色釉似云片,"云片"间杂淡褐色条形釉,使壶面色感生动。近于底部呈白陶本色。壶把与壶嘴均施酱褐色釉。此壶小巧别致,典雅美观,是传于民间的近代斟酒器,反映了贵州民间制陶工艺的较好水平。
咂竿酒
饮咂酒的习俗在我国民间延续时间长、流传地域广,各地因地理、风俗不同而在酿造原料、饮酒工具上略有差别。
贵州咂酒使用糯米、玉米、小米、荞麦、茅稗作原料,杂合酿制,故又称"杂酒"。咂竿酒是酿制酒,酒渣混于水酒之中,不滤出,贮陈用坛,饮酒时用竹竿插入坛中吮吸。由于渣混于酒,须将饮酒使用的竿作处理不至堵塞。在贵州苗族、彝族地区,人们将饮酒竿底端对破成8至10丫,约寸余长,后用细蔑将其编织起来起过滤作用。黔北等地的汉族地区,咂酒竿底端以竹节封底,从节部向上纵破3寸余长竹蔑一片,不使其断,如纸薄,继在竿破口处捅三四个小眼,然后把破开的竹蔑斜插于最低一个小眼内,护住其他几眼,对酒渣起隔挡过滤作用。
酒博征集于彝族地区的咂酒坛,圆口,长颈,斜肩,腹修长,平底,口翻沿,沿处有立体三角纹,着棕红色釉。吸竿细,长略1米。坛置于一空花竹编酒篓保护之中。征集于苗族地区的咂酒坛,小口、短颈、丰肩、大腹、平底,着酱褐色釉,吸竿粗,长略1.2米。贵州苗彝地区饮咂酒,一般都在集体活动时,开坛后,依长幼大小次序吮吸,边吸边加水,直至味淡。黔北汉族地区的咂酒,不在正规礼仪中使用,在节庆婚嫁活动中,一般只将酒坛放在院中醒目处,谁愿喝就吸上两口,用以解渴提神。
酒格当(酒疙瘩)
用老葫芦去瓤制成各种盛具和舀具,是贵州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与葫芦制成的舀酒盛酒具统称为"酒格当"。酒博征集陈列的"酒格当"形状各异,有切去葫芦柄而成的酒壶、有把葫芦纵切为二或在大头处开一圆口而成的酒瓢、酒杓。
以瓢杓作酒具在汉族地区时下已很少见。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此种习谷的原因与这些地区饮用的酒有直接关系。以瓢杓作酒具在唐以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具有关方面考证,在周代,已有壶、杓、觞等酒具,这套酒具在汉代基本定型,配套使用,直至唐代,壶用以贮酒、罍用以盛酒、杓用以取酒、觞用以饮酒。汉唐时期乃至以前,杓是必不可少的饮酒用具,这是因为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饮用的是榨制酒。榨制酒带渣,酒精含量低,盛酒用罍、帮用杓舀,这种用杓舀酒的动作在古时称为斟酌。宋元以后,蒸镏酒出现,用杓取酒的方式就逐渐减少。贵州少数民族至今沿用保留自酿自饮的习俗,他们自己酿制的酒大都为带渣过滤的榨制酒,而葫芦的使用,无非是就地取材,不仅方便经济,而且又有浓郁的山野情趣。
----
网易广州社区【品酒论道】版主——了了
网易北京社区【剪剪风】版主——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