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乡音乡琴〗>>南音器乐 ZT

主题:南音器乐 ZT
发信人: lon-lon(雨%风飘飘)
整理人: qiusz(2003-01-26 19:00:51), 站内信件
细心的游客到泉州开元寺会发现,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斗拱上,有24尊飞天乐伎。他们所持的乐器中,有南音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箫、拍板、四宝等等。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曾撰文,南音乐器因其古老形态与独特的个性被视为活的音乐文物。南音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品(曲笛)、南嗳(中音唢呐)、拍板、响盏、四宝、狗叫、木鱼、双玲等。此外,笙、古筝及扁鼓、云锣、铜钟、小钗及二胡、扬琴、草胡(或用大提)等也常有应用。
    “南音”的琵琶有四相十品位,“南音”的洞箫在伴奏中起指挥作用,这点与唐代宫廷音乐极其相似。洞箫也称南箫,规格是“十目九节,尺八六孔”,与唐代传入日本的“尺八”(唐箫)也有相似之处。南音有四个管门,即:五空管(G调)、五空四×(C调)、四空管(F调)、倍思管(D调),如以“品”演奏,则称“品管”,定调提升一个小三度,以此类推。
    据介绍,南音是横抱琵琶,现在只能从敦煌壁画和汉魏石刻上看到这样的演奏姿势,唐画《韩熙载夜宴图》和隋乐女俑中也是横抱的。南音的管门融入隋唐的“清商三调”,它的音韵可追溯至晋。
    南音的二弦依然是魏晋时期奚琴的模样,由嵇康首创,琴杆、琴筒、琴轸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竹的和鸣,其声极为古朴。 
    洞箫,又叫尺八,选用石竹、观音竹、茉莉花竹制作,一尺八寸长。它是中国晋代竖吹乐器的遗制,可从《晋书》和魏晋墓砖上竖吹乐器的图案得到印证。
    日本的《体源抄》第五卷有关于尺八起源的一段佛家秘话:唐代中国西边的山国,有一只猿能发出奇妙的叫声,凡是听过它的叫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并佛心顿生。皇太子听了它的叫声,离开了奢华的王宫,跑到山里去了;许多官人听了它的叫声,丢下“乌纱帽”,削发为僧;连教育者和商人听了它的叫声,也隐居山中。后来这只猿被武士所害,但怀念它的人找到了它的三根臂骨,风吹过,又发出妙音,一位有心人取来同猿骨一样长短的竹子,在竹管上挖了洞,也能吹出与猿声相仿的妙音。洞箫声竟能规劝人们走向山野、走向平凡;人们耳闻洞箫声,心灵竟能得到净化,安详、宁静。
    泉州南音保留原汁原味的规制遗存、曲牌曲谱和千百年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统。它的演出形制极为严谨,严守了汉代相和曲“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演唱方式主要以静态的坐唱或站唱为主,演唱者持拍板居中,左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乐器演奏也有规矩,琵琶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

[关闭][返回]